从各改革地区住院人数占比具体情况来看,门诊统筹(无封顶线或高封顶线)下,职工医保住院人数占比普遍较低,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为18.3%)。同时,其他门诊统筹模式下的广州、深圳、福州、天津、常州、南通等地住院人数占比也不高。如果将住院人数占比作为住院率的替代变量,深圳、厦门和北京住院率分别仅为7.7%、9.2%和10.7%。
图2:门诊统筹地区职工医保患者住院人数占比
注:1.因样本量问题,图中剔除了济南、淄博和潍坊的数据,但并不影响本文大样本数据下的分析结果。
2.住院人数占比根据当年住过院的患者人数占患者总人数的比例计算得来。
第二,从职工医保患者年医疗服务利用次数构成来看,未改革地区中,患者年医疗服务利用总次数中,门诊服务利用次数占86.2%、住院服务利用次数占13.8%,这意味着,患者每6次门诊中可能就有1次住院。
以此为参照,门诊统筹(一般模式)下,患者就医与未改革地区无显著差异。
但在门诊统筹(无起付线)下,患者每20次门诊中才有1次住院,门诊保障水平(无封顶线或高封顶线)下,患者每34次门诊中才有1次住院。这意味着,门诊统筹改革有助于降低患者直接去住院的可能,且门诊保障水平越高,政策效果越明显,门诊服务和住院服务的“替代关系”也越强。
图3:门诊统筹模式与职工医保患者年医疗服务利用次数构成
注:我们统计了样本中各地区每位职工医保患者一年中的门诊服务次数和住院服务次数。
1.住院服务利用次数占比根据患者年住院服务次数占年住院服务次数和年门诊服务次数之和的比例计算得来;
2.门诊服务利用次数占比根据患者年门诊服务次数占年住院服务次数和年门诊服务次数之和的比例计算得来。
小结
已有文献研究表明,相对住院服务,患者门诊服务的价格敏感性更高。也就是说,门诊统筹通过降低患者的门诊实际支付价格,会显著提高参保患者看门诊和开药的概率,促使参保患者消费更多的门诊服务。这也是我们发现门诊统筹改革会提高参保患者门诊服务利用率的主要原因。
但这些门诊服务是否会进一步转化为住院,即是否会替代住院服务或降低住院服务的利用?上述分析显示,这可能取决于门诊统筹的保障水平。
对于门诊保障水平较高的改革地区而言,如门诊统筹无封顶线或高封顶线,参保患者在门诊即可获得所需的大部分医疗服务,门诊住院转化率较低。
而在门诊保障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如起付线较高、封顶线较低,也有报销比例,这种门诊统筹制度设计,在提高参保患者门诊可及性、可负担性的同时,可能因门诊保障不足,并不会降低患者住院的概率,反而提高了住院的可能性。
当然,并不是说各统筹区门诊统筹改革都要走向高保障,门诊统筹模式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当地医保基金情况,更取决于医疗服务供方特征等。
因此,调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计入办法,走向门诊共济保障,如何在门诊保障和住院保障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达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目的,也不会加重患者负担,还需要探索适合门诊医疗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和支付制度,合理设计患者成本分担方式。
转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