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稀“厂长”黄乌锥“复活”南宋沉船 只因心中有艘船

2020-10-24 09:17:37 作者: 泉州古稀“厂

台海网10月24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刺桐古城,向海而生。泉州古船在中国航海史上大放异彩,得益于泉州造船工匠的高超技艺。泉州古船建造技艺中最复杂也最关键的三项技术是“鱼鳞搭接”“多重船板”和“水密隔舱”。“鱼鳞搭接”与“多重船板”的建造技艺鲜为人知,濒临失传。出身于泉州蟳埔造船世家的黄乌锥,对这两项海船建造技艺并不陌生,其祖辈传下来的“鱼鳞册”建造技法,正是包含了这两种技术。

黄乌锥退休后在家制作古船模

出身造船世家 传承濒危技艺

今年76岁的黄乌锥,从小便与船结下不解之缘。“爷爷开过船寮(即造船厂),爸爸是个造船师傅。”黄老说,12岁时他便拿着斧头随爷爷学习木船的建造和修补。彼时他住在蟳埔,有船造就造船,没船造就出海,这段生活经历让他了解了海的“脾气”,对他此后造船颇有帮助。

20岁那年,黄乌锥被泉州地方国营造船厂招收为造船师傅。在船厂,他不仅学习了大量的造船知识,造船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以前在家里造船都是出海捕鱼用的小渔船、舢板,用不到‘鱼鳞册’这种建造技法。”黄老说,“鱼鳞册”建造技法包含了“鱼鳞搭接”和“多重船板”两种技术,它们相辅相成,对缓解海水冲击、提升抗撞击的作用明显,这就如同为船只举起一面坚盾,能够更好地抵御风浪。

工作期间,黄乌锥先后担任船体班组长、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务。随着职务的晋升,他的造船技术也更加纯熟,他参与建造及修补的船有五十几艘。

“复活”宋代沉船 退而不休发挥余热

2003年退休后,黄老总是想找点事做,便拿起手中的工具,制作船模供朋友收藏。2013年,朋友的一句“你为什么不尝试着仿造后渚港宋代沉船”激起了黄老的灵感——用船模“复活”宋代远洋海船。

下了决心后,黄老立即着手准备,先是查找当时绘制沉船的线型数据,并寻访参与挖掘沉船的同事,然后按照比例绘制图样。制作船模虽不用如大船一般要经过400多道工序,却也要经过绘图、放样、搭建等繁琐的工序。历时5个月,他制作的第一艘后渚港宋代古船终于完成。

此后几年,黄老仿造了不同比例的宋代古船,这些船模除了被业内爱好者收藏,还被许多博物馆收藏展览。“我想还原闽南地区所有古船的模型”,眼看传统造船技法鲜有人知,而掌握技艺的老师傅又大多作古,黄老希望能用古船模提醒世人不要遗忘这门技艺。

与华光礁I号结缘 古稀之年接受挑战

四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黄老和儿子黄东伟应武汉理工大学船史中心的邀请担任“华光礁I号复原船”总建造师。据了解,“华光礁I号”古沉船位于永乐群岛南部,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六层船壳板的古船,印证了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刺桐港建造3层到6层重板结构的远洋海船”的信息。父子俩召集了一批福建船匠,组建起复原船建造团队,在广州开料,在海南建造。2018年中国南海博物馆开馆,这艘复原船作为博物馆内最大的展陈品正式面向公众展示。“这是国内第一艘真正运用水密隔舱建造技法以及濒临失传的鱼鳞搭接、重板工艺、挂锔工艺复原的福船!”在看到“华光礁I号”沉船复原船后,武汉理工大学船史中心的多位专家学者惊叹道。

而为了更好地让古船模型制作技艺得以传播,黄老一直在努力。如今在泉州海交馆、泉州市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院、中国南海博物馆等博物馆中,均能看到他制作的古船模型。(记者 苏玮杰 王柏峰 通讯员 王湘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