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争当地方特色文化“点灯人”

2020-10-25 21:55:42 作者: 惠州学院争当

龙门县龙城第三小学就是惠州学院农民画传承项目的校外实验点,学校开设了2个龙门画提升班,为感兴趣的孩子提供辅导。“能有高校的支持,我们非常高兴。”校长刘玲芳表示,小学教育更多的是落脚在农民画的欣赏和教学,缺少理论的研究,如今有高校的力量,可以帮助学校在师资培训、校本教材方面提升,让更多老师、孩子受益。

事实上,近年来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持续对口支援龙城二小、三小这些特色示范学校的建设,积极开展美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同时还结合春节等传统节庆举办画展,工作室、工作坊开展多元化的活动,将农民画的美育能效浸润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

在保护、传承与推广龙门农民画的过程中,惠州学院也逐步形成鲜明的工作特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引领的独特载体作用;前瞻性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启传承新路径;建立以美术类学科专业为主导、师范教育为依托的传承体系。

惠州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罗川山表示,该校将继续借助教育教学、学科融合、科研创新、学术拓展、校政行企协作等手段,实现龙门农民画传承创新的整体完善与质量升级,提升惠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和学校的文化传承活力。

观察眼

传承传统文化 大学大有可为

从数字化走到对口帮扶特色学校,从专业课程建设到工作坊的多元活动,可以看到惠州学院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行动力和创新力。从中不难发现,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的“文化高地”,聚集了区域内众多资源,在地域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成为地域文化传承链中的主要阵地。

近年来,“文化自信”成为一个热词。笔者以为,要增强文化自信,不妨先增强地方文化的自信,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惠州本地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这个传播的过程就需要高校的力量。无论是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育更多传承者,还是以高校为原点,将地方文化辐射中小学校,都是对人的培育放在首位。即要让人们形成对本地文化的热爱,只有热爱才会形成自觉传播。

高校对地方文化传承不能局限于一本教材、一本书,更不能把鲜活的文化变成了沉闷的普通专业课。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传承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高校要转变观念,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让文化“活”起来、“乐”起来,让学生愿意亲近,并要乐于参与才行。

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把农民画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需要“久久为功”。惠州学院立足惠州,服务惠州,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要传承本土文化,高校应该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双管齐下。

一方面将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到高校开设讲座、课程,让课程更接近原生态、原汁原味。另一方面,让大学生“走出去”,走出课堂,零距离感受惠州本土文化魅力。通过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地方院校可以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也就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知多D

龙门农民画摘得系列殊荣

龙门农民画孕育于清末民国初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被正式定名。其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百姓,反映和表现具有广东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农村和农民,生命气息蓬勃,加上色彩浓烈、寓意深刻、风格简洁明快,色彩、造型、图案和纹样清楚地反映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洋溢着对国家炽热的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活的讴歌。

龙门农民画被誉为“岭南艺术奇葩”和“广东文化名片”,于2015年入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到20世纪50年代,龙门农民画吸收了当时田头宣传画、工地、村头的简单线描手法。20世纪70年代初,当地文化部门组织农民开展绘画创作活动,农民们拿起画笔满怀豪情地创作出描绘家乡发展变化的墙报画、生活画、劳动画;至20世纪80年代,龙门农民画的独特风格初步形成,成为农民画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并不断探索发展至今。

1988年2月,惠州市龙门县凭借农民画获文化部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称号,成为中国农民画三大画乡之一,并先后三次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龙门农民画先后走进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选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的制作元素,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