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多一点数字留白,别让银发族“无码可依”

2020-10-26 06:38:41 作者: 新华每日电讯

无论是超市还是火车站,都在加速数字化改造,在场所容量不拓展的前提下,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通道,对“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银发族”越来越不友好。

——“人机配比”快速上升,但“码机不兼容”“人机不兼容”情况开始凸显。工信部发布的《中国无线电管理年度报告(2018年)》显示,2018年末我国手机用户超过15.7亿,相当于人均拥有1.12部手机。

“很多老年人也有手机,但并非支持‘扫码支付’功能的智能机。”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表示,有的老年人因为经济原因不愿使用智能手机,有的认为智能手机充电频次太高,还有的不习惯触屏。

“随着年龄的增长,‘银发族’对一些新生事物有畏惧心理,再加之可能身边没有子女引导,久而久之就更不愿使用智能手机了。”刘兴亮说。

——亲情被数字化信息交互手段挤占,家庭代际裂痕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全国老龄办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独居和空巢老年人达到1.18亿左右。

“这些独居和空巢老人得不到子女照顾,为弥合老年数字鸿沟增加了困难。”福建省伍心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院长洪英告诉记者,进入养老机构的不少老人曾向她反映,之前与子女一起居住时,子女手机不离身、玩得很起劲,却没耐心教老人用智能手机。

“有老人说,智能手机非但没给他们带来生活便利,反而加深了情感隔阂。”洪英说。

预留数字空白,为银发族兜底

在我国数字化进程快速推进和老龄化持续加速的背景下,需充分考虑“银发族”等重点人群对数字化手段的适应能力,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普惠性。

“需要警醒的是,在疫情背景下,一些商业机构以‘减少接触’为名,强行减少‘数字留白’通道,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隐患。”资深互联网行业专家尹生提出,一些机构为牟取商业利益,强制老年用户或不使用手机的人群授权获取其个人信息,这也有可能带来更大的社会风险。

“尤其是在公共服务设施内,尊重使用手机者的权利,也要尊重不使用手机者的权利,不能因为不用或者不会用手机,就剥夺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权利。”尹生认为。

在他看来,公共交通、便民服务等场合,理应保留数字留白通道,提供给“银发族”等数字适应能力较弱的群众;而在一些实际承担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商业机构中,也应遵循“以人为本”而非“技术至上”的原则向“银发族”提供对等服务。

“数字化的脚步慢一点,等一等占这个国家人口六分之一的‘银发族’。”刘兴亮等人建议,公共场所要给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预留通道,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在“一码通行”场景中为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安排专人对接服务,确保“数字空白”能够兜住“跟不上数字步伐”的人。

加快人脸识别在一定范围内应用场景的落地,向“银发族”推广更加简便的智能化数字手段,让老年人也能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社会红利。

智能手机的技术门槛相对老年群体来说较高,一方面可引导手机厂商开发面向老年群体的简单化操作的智能手机,另一方面也可在操作更为简便的人脸识别技术上下功夫。

“比起操作复杂的智能手机,人脸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门槛相对更低,也对老年人更为友善。”有专家提出,在诸如地铁、公交、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内,利用人脸识别技术为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提供通行便利。

专家认为,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中,不涉及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资金交易,也无须关联相关金融账户,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甄别是否为健康状况高风险人群。

此外,还要通过合理方式引导子女关爱老年人,制定措施鼓励社区帮助有需要的空巢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洪英等人建议,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关爱独居与空巢老人的先锋带头作用,引导社区基层党员与孤寡老人结成数字帮扶小队,鼓励“银发族”利用智能手机学习一键救援、视频通话、扫码支付等基本功能操作。

(原题为《多一点数字留白,别让银发族“无码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