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典藏 乐在其中(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2020-10-26 06:00:28 作者: 潜心典藏 乐

国图总馆南区。

资料照片

王宝兴(国图典藏阅览部副研究馆员)

赵 前(国图古籍馆研究馆员)

刘庆财(国图参考咨询部研究馆员)

林世田(国图研究院研究馆员)

汤更生(国图研究馆员)

国图总馆北区中文图书阅览室。

资料照片

核心阅读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人比比皆是。多年来,一代代国图人围绕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目标,不弃微末、久久为功,默默付出智慧和力量。国图能成为馆藏近4000万册(件)的亚洲最大图书馆,成为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他们功不可没。

“无论将来做什么工作,一辈子都不要离开书”

在国图工作意味着责任。这份责任既来自“国家”的高度和水准,也来自工作的特殊性。就古籍而言,国图收藏了中国历代典籍精华,《四库全书》《永乐大典》《赵城金藏》“敦煌遗书”,等等,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宝统统典藏于此,国图承担着赓续中华文脉的使命与职责。

“不容有失啊,不容有失。”古籍善本专家赵前在国图工作了42年,37年与古籍相伴。古籍善本是经过严格校勘、极少缺字讹误的文化精品,但时间的流逝会造成它们的毁损。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紫外线含量等,都悄无声息地对古籍造成影响。

温度20摄氏度、湿度50%的古籍善本库房,让赵前最感亲切:这里每一部古籍善本都有几百上千岁,必须极其小心呵护。“水杯只能放在饮水处,阅览不准使用圆珠笔、钢笔记录……”十几条规矩,赵前脱口而出。

爱书敬书是国图传统。赵前之所以对古籍如此爱护,和老一辈的表率密不可分。有的古籍纸张发脆,打开一次就会掉纸屑。有一次,馆里的版本鉴定专家冀淑英要查阅一部寸纸寸金的宋版书。阅后冀先生洗净双手,回来发现阅览桌的红丝绒布上,多了一丝纸屑。冀淑英急忙起身,颤抖着把纸屑捡起来,神色凝重……

“冀先生多希望纸屑能重新回到书上。我感觉那种表情压根儿不像对古籍,更像对一位长者。我查阅古籍时都会轻拿轻放。时间长了,爱护古籍就像本能一样了。”赵前说。

“2007年,我们收购了加拿大华人收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曾在国图古籍馆工作了20多年的林世田说,近代以来大批中华古籍流落海外,国家图书馆一直尽力访求。通过一代代专家努力,国图收藏的古籍特藏总数达300余万册(件)。同时,国图成为世界上收藏《永乐大典》最多的图书馆。

林世田说:“大学毕业时,导师对我说,无论将来做什么工作,一辈子都不要离开书。结果我毕业分配到国图,一下子掉进书堆里。”

不同于一般文献,古籍还是文物,特别是善本古籍更珍贵。“国外做过试验,古籍每打开一次就会缩减60年寿命。”林世田说。因此必须通过影印出版、善本再造和数字化,使古籍化身千百,才能解决保护和使用之间的矛盾。

林世田在古籍馆工作期间参与了英国国家图书馆发起的“国际敦煌项目”,与英、法、俄、德、日、韩等国的同行们一起,把敦煌文献数字化成果发布到网上。“以前有人说‘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在国外’,为什么呢?当时我们条件有限,没办法去国外图书馆看敦煌文献原件,所以我们怎么也做不过国外。有了数字化,文献统一格式、统一标准、统一检索,全是高清大图,大大方便了学者研究使用。相当于把敦煌藏经洞搬上了网。”林世田说。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