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书》:中古史书少见之佳作

2020-10-29 09:21:17 作者: 《梁 书》:

《梁书》修订,着眼于点校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修订之初基本“重复”了卢先生所做的工作,对原先使用的版本、参校的史书、参考的研究论著,皆一一覆核比对考校。此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校勘方式的变化。当初推出“二十四史”点校本时,有普及性的考虑,校勘方面有简化处理倾向;文本方面也有推出“定本”的考量,包括《梁书》在内的许多史书在点校中“不设底本、择善而从”,故文字改动的尺度比较大。实际上,“择善而从”是一个很主观的判断,我们理解的“善”不一定是真正意义的“善”,看似文字有问题、读不通的地方,可能是后人对史书语言了解不够所致。再加上过去铅字排版技术的限制,许多古字、异体字被统改为通用字。这样一来,古籍中原先包含的丰富信息就因简化而消失了。

《梁书》修订本以百衲本作底本,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改字尺度较小,尽可能多地保留一些古书早期面貌,这对学术研究是有益处的。如卷二九《邵陵王纶传》,“全由饩馈悬绝”句。因“绝”字字形较为特殊,原点校本根据张元济《梁书校勘记》,引用《汉书》颜师古注,兜了一个大圈子,认为是“绝”的讹字。那个字实际上没有问题,见于宋人夏竦的《古文四声韵》卷五,是“绝”的异体字。修订本保留这个字形,可以说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文字资料。

第二是参校文献的扩充。与点校本相比,修订本在参校版本的广度与深度上都有拓展。《梁书》现在存世的最早版本,是原北平图书馆旧藏宋大字本,即百衲本的底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个残宋本非常宝贵,我们据其缩微胶片进行通校,景蜀慧师亲至台北故宫博物院借阅原书作了比对核校。修订中还使用了6种三朝本,与百衲本配补部分比勘,发现若干处明显的误改,弥补了百衲本因描润校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我们还参考了清人李慈铭批校的南监本、清人叶万等批校的汲古阁本、傅增湘校章钰题款的武英殿本以及日本据南监本覆刻的荻生徂徕句读本,其中一些校语学术价值很高,对修订大有裨益。

第三是点校错误的修订。根据修订工作总则和工作程序,我们参考了《梁书》点校本问世近50年来学术界发表的相关论著,对点校本中的错讹进行纠正,统一体例,作了适当的修订和完善。

(作者系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点校本《梁书》修订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