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百宝嵌,嵌百宝!你可知中国古代版“乐高”有多精美?

2020-10-31 23:15:32 作者: 守护非遗:百

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假,150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

非遗守“沪”人第19期

“太精美了!”“这就是古代的手办吧!”“85岁手不抖,老爷子很厉害!”在B站纪录片上,年轻网友们纷纷以弹幕形式点赞这门非遗技艺。

百宝镶嵌制作技艺发端于商朝的螺钿镶嵌,明朝扬州工匠周翥集其大成,故亦有“周制”的别称。民国时期,著名工匠俞庆荣在承袭旧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风格独具的俞氏百宝镶嵌。

今年86岁高龄的俞升寿先生子承父业而青胜于蓝,不仅荣膺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且至今宝刀未老。去年秋天,他携新作《贵妃醉酒》和《中华万年青》参加第20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一举斩获一金一银,在工艺美术圈传为佳话。

8月15日,当晨报小记者走进藏在一座社区图书馆深处的俞氏百宝镶嵌工作室时,夏日的燥热仿佛瞬间被隔绝于门外了。俞升寿爷爷陶醉地讲着他与“百宝”们的情缘,孩子们着迷地听着、问着、记着……

视频来源:“助力升学”视频号

精益求精方能成就经典

晨报小记者 陈子宁

(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 七年级)

盼着盼着,终于来到了这一天。经过一番短暂的等待后,俞氏百宝镶嵌制作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俞升寿爷爷迈着健朗的步伐拉开工作室的大门,热情地招呼我们入内。在艺术的熏陶下,这位老人虽已年过八旬,却依旧精神矍铄。

走进小小的工作室,立刻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尺寸的作品。在偌大的宣纸上,摆放着几个用石头刻出来的人物,虽然还没有完工,却已初显不凡:每个人物神态各异,有的低头凝思,不知在想什么;有的踌躇满志,似乎胸有成竹;有的莞尔一笑,仿佛有什么喜事。

看着色彩各异的人物,我不由得提出疑问:“俞爷爷,它们分别是用哪些‘宝贝’镶嵌而成的呢?”俞爷爷思考片刻后答道:“一幅作品,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选材。每个人的不同部位,所用的材料也不尽相同。比方说,人物的上半身最好用白玉石,而下半身则可以用青田石。人物头发其实用的也是白玉石,只不过染上了墨色。”

这时,又有小记者问道:“请问这些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俞爷爷笑着回答:“这些石头啊,都是好些年之前从市场上‘淘’来的。”对俞爷爷来说,这些石头都是他挚爱的“宝贝”,每一块都是他从各地精挑细选、甚至百里挑一“淘”来的,难怪他的作品如此巧夺天工!

“俞爷爷,那么作品的材料是否会顺应时代的改变而发生一些变化呢?”我抛出了我心中的疑问。俞爷爷肯定地答道:“这是必然的。”他介绍说,比如象牙是百宝镶嵌中传统的名贵材料,但现在国家要求保护野生动物,他也从善如流。“其实也不是非得用象牙不可,用别的玉石代替,慢慢打磨,也是可以做到与象牙差别无二的,就比如说白玉石。”俞爷爷真是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啊。

看着墙上挂的、桌上摆的一幅幅佳作,我不由得对眼前这位耄耋之年的长者肃然起敬。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精雕细嵌的态度,才会诞生一幅幅惟妙惟肖、独具匠心的经典佳作,才能让历史悠久的百宝镶嵌技艺一直传承至今!

温暖的阳光透过婆娑的树影,从窗户透进小小的工作室,洒在俞爷爷的脸上、头发上和衣服上。那一瞬间,我不禁有些失神。恍惚间,眼前的俞爷爷仿佛变成了一位二十几岁的姑娘。那时的她,也许正在实验室潜心做着实验,也许正在奋笔创作着文学作品,她的眼里有坚毅的目光,在自己的天地里日夜奋斗着。因为在十二岁的暑假,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这个姑娘被俞爷爷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语打动,从此燃起了人生凡事精益求精的追求……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