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机械林场里的年轻人

2020-11-01 21:19:49 作者: 塞罕坝机械林

2010年大学毕业后,魏路吉回到塞罕坝,成为一名展览馆讲解员,向人讲述塞罕坝的峥嵘岁月。

魏路吉刚上班时,展览馆以图片、实物、模型为主,很多细节内容需要靠讲解员耐心讲解。为此,她刻苦练功:上网看视频学习播音主持方面的技能,早起站在窗前说绕口令苦练嘴皮子;没事的时候,对着镜子背解说词,掐着表训练表情和语速。几个月下来,魏路吉的语言表达能力进步明显。她声情并茂地讲解出塞罕坝的今昔变化,让人点头称赞。

然而,做好讲解员,不只是背背解说词、动动嘴皮子这么简单。2012年,一位老大爷来参观时问,防治病虫害为何要凌晨3点上山?魏路吉当时没答上来,觉得很尴尬。于是,她请教了病虫害防治专业人士,又将准确答案用短信发给了老大爷。老大爷回复:“谢谢,向塞罕坝人致敬!”

这给了魏路吉极大的鼓舞。为了给大众讲好塞罕坝精彩故事,魏路吉和其他几名讲解员联系林场林业科、气象站、消防等部门,搜集各类关于塞罕坝的资料、老职工的事迹典型;将答不上来的游客提问记录下来,找专业人士解答。“我们花了将近5年时间,积累大量的图片文字材料,总算可以从容应对。”魏路吉告诉记者。

经过数次翻修扩建,塞罕坝展览馆现设有四大展厅,陈列图片、实物、模型及视频影像资料。如今,魏路吉和其他讲解员配合声光电设备并精心设计路线,不断提升讲解效果,展现塞罕坝务林人的艰苦创业历程、英雄事迹以及林场建设情况等,让广大游客更好地了解塞罕坝、了解务林人。

2017年以来,展览馆共接待全国各地600余批次、约10万人次来此参观学习。“把我知道的塞罕坝故事讲给全神贯注倾听的观众,是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事儿!”魏路吉说。

森防站技术员袁中伟:

勤钻研,用科技将林场事业发展好

“80后”的袁中伟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技术员。说起森林病虫害防治,很多人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工作人员背着沉重的药箱,举着喷头,漫山遍野地穿梭在林子里喷洒药物,杀灭病虫害。实际上,林场病虫害防治要复杂辛苦得多。

防治病虫害主要是防治幼虫病。如落叶松毛虫会在春天苏醒上树,吃大量树叶来储备能量进行羽化。因此,森防人员需要爬上树枝、捆上黏虫胶带,定期查看数量,判断幼虫高峰期。“以前,人防就是喷烟或者喷雾防治,喷烟须选择气压低、无风的天气,且喷药过程中众人要并排前进,所以每年春夏之交,森防人员凌晨3点就得起床背着机器上山,趁天亮前作业。”袁中伟介绍。

近年来,随着科技手段进步,飞机防治开始广泛应用。直升机速度快、载药量大,覆盖范围广,一个机次可以携带800公斤液体药、覆盖2000亩林地,两三天便可完成全林场病虫害防治任务。

今年开始,塞罕坝机械林场组织进行无人机洒药防治,一次防治十几亩地,特别适合树林茂密、地势陡峭等人进不去、直升机不易覆盖的地方。今年6月下旬,袁中伟操作无人机,在三道河口分场周边林区起飞,高空悬停,通过机上的高清摄像头,巡查树木病虫害防治情况。

袁中伟是塞罕坝机械林场首批持证上岗的无人机操作人员。去年夏天,他和林场其他部门几名业务精通的年轻同事一起前往北京,接受封闭式培训,考取了无人机驾驶资质。

“驾驶无人机,既要学习高度、风向等操作知识,还要上机模拟飞行,练习手感,比如‘悬停’等动作。”他发现,这比学开车难多了,无人机在空中可不是说停就停,而是上下飘浮、左右摆动,除了操作,方向感、空间感非常重要,稍不注意就掉下来。“左边旋钮上下飞,右边左右飞……”袁中伟没日没夜地练了20多天才学会,最终顺利通过考试。“我希望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守好眼前的一片绿。”袁中伟说。

最近,袁中伟又琢磨起物联网测报灯。这种设备每天晚上8点半以后发出灯光,吸引趋光性飞蛾,再通过电击让飞蛾掉进装有摄像头的金属箱内。摄像头每20分钟拍照一次,生成数据和画面传到森防站指挥部,分析这些数据,便可以检测飞蛾夜间活动规律,提前研判病虫害趋势,高效防治。“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助力塞罕坝事业发展。”他说。(记者 张腾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