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王泳婷11月2日报道:新晋妈妈不知孩子疫苗去哪接种,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咨询她;疫情防控“最吃劲”时期,不管多晚,她都要把每一位需居家隔离人员安全送到家门口;菲律宾籍居民初到上海,因文化隔阂不愿参与社区治理,是她让中外邻里成为知心朋友,真正把社区变成温馨和谐的大家庭……
“80后”盛弘是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她所在的荣华居民区,共2.02平方公里,有42个小区,3.3万名中外居民,超过一半来自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她在社区基层摸爬滚打了10年,始终坚守着一颗为民服务的初心,让这个被人们亲切称为“小小联合国”的国际社区,成为一个“融情大家园”。
她“东拉西拉”,“拉”出中外居民浓浓邻里情
十年前,30岁的盛弘告别其任职的美资企业,转身先到街道,然后来到居民区工作。虽然工作场景发生180度大转变,但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开放式的思维模式在荣华派上了用场。
“其实,传统的基层工作法在国际社区有些‘水土不服’。”盛弘介绍说,“我刚开始工作时,就发现这里有‘三难’:门难敲、人难近、事难办。国际社区居民隐私观念强、有较强的维权意识,轻易不愿跟外人接触,涉及切身利益的社区事务如不事先充分沟通,按传统思维操作很有可能‘好心办坏事’。”
为了解决“三难”,针对国际社区的特点和实际,2014年盛弘倡导搭建了由中外居民组成的协商议事平台——古北市民议事厅。议事厅现有9位核心议事员:5位中国籍议事员和4位外籍议事员,他们在社区里都有着自己熟悉的“圈子”,颇具民意代表性。菲律宾籍居民王煊熔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因为文化、语言上的差异,刚开始我不太愿意参与到社区中。每天上下班后就是回家,几乎不和别人多沟通。”王煊熔2009年起就住在荣华居民区,她直言,“是盛弘不断地‘拉拉拉’,让大家相互认识。她就是那种一次不行、邀请你十次的人,渐渐地我也被打动了,试着参加了一次小区的公益活动,觉得特别温馨……生活在这里我感到非常幸福!”就这样,在盛弘热情的“东拉西拉”下,王煊熔加入了议事厅,中外居民的邻里情也更近更浓了。
如今,文明养宠、街坊道路行车安全、物业管理费涨价等涉及居民公共利益的事项,都在这个“接地气”的居民“客厅”里得到协调解决。
境外输入防控难,她用耐心让中外居民安心
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境外输入防控面临巨大挑战,在疫情防控最为严峻的那段时间,盛弘每天忱戈待旦,睡眠时间也就3、4个小时,“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为中外居民做好解释工作,让他们感到安心。”盛弘回忆道,那会儿睁眼开工、闭眼睡觉,做梦都是测体温、看健康码“绿码”。有居民在隔离酒店里情绪激动,有外籍居民看到楼道贴的粉色纸张宣传单,误以为是“禁足令”……盛弘总会耐心地为每一位居民翻译到位、悉心解答各种问题。
3月15日那天夜晚让盛弘记忆犹新。“我们陆续接收了从机场不断送回的69名需要居家隔离的中外人士,把每一位安全送到家门口,一直忙到凌晨。”其中一位从英国留学回沪的高中生,让盛弘特别心疼也特别感动,“她辗转飞行了30多个小时不敢吃喝,当我们帮她提着行李箱送回家时,她热泪盈眶:‘眼下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安全、更放心。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真好!’”
这也更加坚定了盛弘要为每一位中外居民,严格而温馨地做好居家隔离工作。为此,盛弘带领团队采取“四个加法”闭环服务管理,实践形成了“线上+线下”全覆盖排摸信息、“人工+智能”多语种宣传告知、“守门+护人”全流程闭环管理等措施,还发放了含健康监测记录册、中日对照版防疫“融情卡”等在内的防疫融情包,在896个楼组设置了多语种告知栏,发布了21期法律问题双语“每日一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