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上海对话”:疫后艺术市场到底如何走

2020-11-09 19:57:25 作者: 圆桌|“上海

11月9日,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期间,“2020第六届上海对话——艺术开启未来高峰论坛”举办,论坛聚焦疫情之后文化产业热点及艺术市场发展趋势,尤其在今年受疫情影响的全球文化艺术市场背景下,解析艺术市场发展趋势和路径。而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在全球市场不确定的之中,或给出风向标。

“2020第六届上海对话——艺术开启未来高峰论坛”现场“上海对话”高峰论坛围绕“新时代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新机遇”、“产业链+创新链–艺术品在线交易发展的新模式”、“艺术IP的活化运营与版权保护”三大主题展开讨论。并发布了《2019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疫情下的中国艺术品艺术市场》、《2020上海自贸区文化艺术蓝皮书》以了解市场前沿动态,研判2021年行业发展趋势。

《2019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统计之一疫情推动拍卖线上化

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CAA)在“上海对话”高峰论坛上发布的《2019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统计,2019年,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全球范围内拍卖总成交额57.4亿美元(396.9亿元人民币),跌至2010年以来最低值。

2019年,全球范围内共有15件中国文物艺术品成交超过1亿元,中国大陆8件,海外地区7件。而成交超过1千万元的拍品共有422件,其成交金额所占市场份额依然保持历史高位。

而今年因为疫情,各类拍卖到6月份才陆续展开,7月份春季大拍的序幕才拉开,今年1-8月份成交额是105亿,大约为2010年以来的最低。

佳士得“ONE:现当代全球联合夜拍” 直播视频截图但不论是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都大力发展线上交易和线上预展。从某种意义上讲疫情推进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其实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佳士得的现当代夜场的拍卖以及佳士得的秋拍。佳士得中国区总经理胡伟爔提到了佳士得的创新,当时7月10日香港先开启,接着是巴黎、伦敦、纽约陆续接力,其实是满足了全球藏家的竞拍。此外,拍场还首次出现混合现实影像作品,而AR/VR等各种新科技,也更多更多运用到线上预展,以促进艺术品交易,跟藏家进行更多的互动。

佳士得拍场首次出现混合现实影像作品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黄小坚认为,要加快构建艺术市场“双循环”体系,具体而言是把解决海外回流文物税率提上议程,并支持企业及私人博物馆收藏,鼓励大众艺术消费,扩大供需循环;也要发挥自贸区的功能和优势,促进国际国内交易,增进国际间循环。再者,要加快建设艺术市场“数字化”生态疫情以来,在黄小坚看来,虽然目前国内外拍卖企业、画廊 、博览会纷纷由线下转向线上,但线上交易呈现 “各自为战”“规则各异”的局面,缺乏聚合发展理念,统一行业规范和市场配套 。因此,如何配套完善的数字化艺术市场生态需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经营主体等、多方共同构建。再者要加快探索艺术市场“差异化”业态。尤其在当前拍卖企业发展模式和呈现面貌雷同,导致行业盈利 面逐年下降,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苏富比欧洲区主席、拍卖官Oliver Barker线上拍卖美术馆、画廊、艺术基金如何共同构建艺术价值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以《艺术博物馆的智识机制与城市文化艺术产业》为题,谈及艺术类博物馆(美术馆)在当下和未来如何推动艺术产业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如何促使美术馆改变过去的学术、教育、收藏体系。

对于“艺术类博物馆”的定义在疫情期间进行了一些讨论,各地美术馆馆长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建造文化持久的机构。但在“非营利”的理解上,却存在理解的理解的偏差,在张子康看来,实际上美术馆需要经营、需要获得更多的资金去拓展,但是它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因为一旦以营利为目的就会弱化艺术价值的建立。美术馆必须用学术的方式推动价值建立,不断地让公众认知艺术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