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德良找家人时,黄德峰哭了四次。
10月17日晚上7点,从贵州村寨被拐卖到河南35年后,布依族妇女德良终于见到了家人。在离开家乡的35年中,她因听力受限,没学会汉语,只说布依语,与人沟通困难。即便在家人眼中,她没有姓名,不知出生年月,活得无凭无据。
黄德峰从没想过,他在抖音上做的布依语视频能促成这样一件善事:帮一个35年前被拐卖的、不通汉语的布依族妇女找到回家的路。
黄德峰在抖音上叫“(布依族)峰萧萧的广播站”,是一个用布依语念诗、唱歌、语言教学的创作者。一个看似寻常的夜晚,他收到一条来自河南小李的私信。对方说,她像谜一样的母亲会说相似的方言,想让黄德峰帮忙辨别口音。他听到小李发来德良的语音,第一次流下了眼泪。 “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声音,是她日常情绪的表达,这么多年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中,又是多么的孤苦寂寥?”
时隔多年,已经没人确切知道德良是如何从贵州到河南的。那天,黄德峰能笃定告诉小李的,就是她母亲属于布依族。
星星之火变游子回家的灯塔
布依族大约有300万人口,聚居于贵州省南部。布依语有完整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黄德峰说他在安龙县平乐乡民族小学读书时,布依语仍是当地最通用的语言。
黄德峰出生于1991年年末,10岁以前跟随父母在六盘水市生活。在城市中,他在外说普通话,回家说布依语,回到平乐乡后,这门语言才完全回到他的日常。
“这是祖先传递给我们的声音,是我们传递情感的交流工具,不能断裂。”这是黄德峰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他说,失落感是随着时间的递进与地点的迁移逐渐累积的。小学课本上写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他觉得不对,明明班上同学都是布依族,连汉族同学都会说布依语。后来去县城上高中,布依族同学比例降到一半,会说布依语的人只剩两三个,他才意识到少数是这个意思。
帮德良发布寻亲视频后,有网友留言问:为什么有人几十年没学会汉语?黄德峰看了很生气。“德良听力受损,所以她学习语言的能力才停滞了。”
黄德峰和其它几个热心族人马上组建了交流群。短短一天,这个群不断扩大,各个地方的布依族人开始认真听德良说话。这个场景,让黄德峰第二次流下了眼泪。
他听小李讲过,几十年来,母亲有一个改不掉的习惯,睡觉时会在枕头下放一把刀。黄德峰想起自己初中时,有一阵子生病,老做噩梦,于是母亲也悄悄在他枕头下放过砍柴刀。母亲说,这是布依族人的传统,放一把刀,就能睡得安稳。
“所以这么多年来,德良是如何度过恐惧的日日夜夜的呢?”黄德峰说,他感同身受。
由于语言没受影响,德良35年来仍保留着纯正的乡音。以此,黄德峰和族人不断缩小着寻找范围,他们靠排除法不断试验。一会儿感觉希望渺茫,一会儿又峰回路转,那两天黄德峰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
有人确定德良是晴隆县口音,拿出当地标志的二十四道拐来测试她的反应。她突然激动起来,说哪里有一个庙,哪里有一座茅草屋,哪里有一道瀑布……黄德峰看着小李发来的视频,第三次流下了眼泪。
“难以想象,960万平方公里,14亿人口,要在这样的范围里寻找三十多年前的亲人,那是多少亿分之一的概率啊?”而他们仅仅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就帮德良找到了位于贵州晴隆县的家。
刚开始在抖音发布布依语教学视频,黄德峰纯粹是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布依语独特的韵味,让更多人产生学习布依语的热情。他没想到,这一点星星之火会迅速接力成火把,最后变成灯塔,指引他们的游子回家。
只要有人看到,就会有奇迹发生
再见到84岁的老母亲时,时间已经蜕掉了德良身上所有的痕迹,唯一唤醒的只有听力。黄德峰发现,她在亲人面前奇迹般地“康复”了,用正常音量的布依语同她交流,完全没问题。
依照布依族传统,从外边回来,要吃家里一口热饭,以后就不会再丢了。看到德良年迈的双亲将热腾腾的米饭端到她面前,黄德峰第四次哭了。“如果晚两年,德良可能就见不到她的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