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过后,陈仁海(左)与妻子在昆山南站留影(陈仁海供图)
年轻演员稀缺,剧目难以传承
这两个地方戏能否借百戏盛典走出困境
演出班社多,群众基础好,按理说,八岔戏、大筒子的发展应该算得上是顺风顺水,但陈仁海所说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再不加以拯救,这两个剧种怕是活不了多久了。”这是为何?
陈仁海告诉记者,安康虽然有十几个唱八岔戏、大筒子的民间班社,戏约也多,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收入依然不高,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还能接受,但这样的收入对年轻人几乎没有吸引力。
精打细算过日子,这是仁海戏曲班社外出演出时常态。
从2010年开始,每年元宵节,陈仁海都会带着班社去安康市表演八岔戏、大筒子,甚至与当地请来的明星同台演出,而且,每年,他们都会得奖,奖金是1000元。但连续去了六七年后,陈仁海就开始谢绝官方的邀请,不再参加这样的活动了。“没有路费报销,也没有演出补贴,只有那点奖金,每演出一次,都要亏1000多块,实在负担不起。”陈仁海说。
一个小小班社,却承担着传承两个剧种的重任,作为八岔戏、大筒子两个剧种传承人,陈仁海有些力不从心。剧目要整理、年轻演员要培养……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等着陈仁海去做,但对他来说,每一件事情都难度太大。
尤其是传统剧目的传承,更是难于登天。陈仁海告诉记者,八岔戏、大筒子虽然传下来了70多个传统剧目,有的大戏甚至能演出长达4个多小时,但剧本全部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几十万字都印刻在陈仁海的脑海里,但如今,要年轻人来背诵这几十万字显然是不现实的,陈仁海也曾想过将剧本整理出来,形成书册,但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如果没有资金扶持的话,紧靠一己之力是没法完成的。
陈仁海担心的是,如果哪一天,他们这一代人唱不动了,那么那70多个八岔戏、大筒子剧本也就只能永远地消失了。所以,近几年来,虽然八岔戏、大筒子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并未消退,陈仁海的忧虑却与日俱增。
但这一次八岔戏、大筒子来戏曲百戏盛典展演,陈仁海又看到了一缕曙光。“过去,这两个戏除了曾在西安亮相过一次外,基本上只在安康一带演出,外界关注度太低了。”陈仁海说。
但这次来昆山,八岔戏、大筒子第一次走出陕西,并在国家层面的大舞台上进行演出,演员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经过这次演出,这两个剧种的关注度高起来了,我们也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陈仁海说。
在回陕西的火车上,陈仁海又是一夜未眠,他在回味着百戏盛典上演出的盛况,也在思考着八岔戏、大筒子的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