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盲盒消费很多时候是情绪体验消费,与线上消费相比,线下消费更容易出现非理性决策。泡泡玛特也抓住了这一点普及线下门店,让人们能够亲眼看到玩具的形态,并为其买单。
澎湃新闻:你接触的受访对象中喜欢盲盒的理由大多是什么?
李安琪:我接触的基本都是普通的消费者,他们与追求刺激感和限量款的盲盒专业玩家不太一样,买盲盒对他们来说起初可能只是出于对玩具外观的喜爱。而且小小一个玩具不像毛绒玩具一样占地方,还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品摆放在自己的生活空间内。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普通消费者才会热衷于购买盲盒。
女性受访者很多会把盲盒玩具称作自己的孩子,平时带着一起出门。我的一个受访对象说盲盒是一种陪伴她的力量,外出吃饭、旅行也都会带着玩具给它拍照,感觉自己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一个可爱的小东西在陪伴着自己。所以我认为对于大多数女性消费者来说,盲盒的意义已经被延伸到了她们的日常生活中。
但是对男性受访者来说,很少有人喜欢带着盲盒外出拍照,大多数的盲盒都会被放在家里展示。对于他们来说,场景化和系列化更加重要,因为每一系列的盲盒都有设定场景,在购买时男性消费者会更加关注这一系列的元素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
澎湃新闻:盲盒主要还是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你接触的受访者中是否遇到身边的朋友、家人不理解自己买盲盒的情况?他们如何看待外界对盲盒消费的不理解?
李安琪:现在年轻人群体的开放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了,个性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大家不太爱去议论谁在做什么,只要不妨碍到自己,别人的事情就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同龄人群体基本不会对购买盲盒有什么负面情绪,大家买盲盒都是为了让自己开心,也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对盲盒消费感到不理解的大多数都是父母,包括我做这个研究,即使我能向我的家长解释盲盒消费中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他们可能也无法理解年轻人为什么喜欢盲盒。对于这种情况,许多受访对象会选择不告诉自己的父母,用柔性抗争的方式规避矛盾。毕竟买盲盒每次的花销并不大,对自己的日常开支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只要不沉迷其中,一般也不会引起父母较大的反感情绪。
澎湃新闻:你刚刚提到盲盒其实是一种潮流玩具,盲盒与现在同样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潮牌、潮鞋等潮流文化消费是否有关联?
李安琪:很多时候,“潮流”在大众语境中已经被营销成为了“高端”的代名词,是明星和KOL带货的品牌,因此,与潮流沾边的物品基本上都有较高的货币流通价值。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众眼中的“潮”可能就是“土”的反义词而已,所以这是一个很难定义的状态。
如果深究一下,“潮流”代表的其实就是对传统的反叛,即使是名人带货,潮品基本上也都是与传统的大众审美或者高端物品背道而驰的,比如美国饶舌歌手Kanye West的潮牌Yeezy,还有现在年轻人很喜欢的AJ球鞋,都是如此。
与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潮流物品相比,盲盒因为价格低廉、容易获得,所以不存在严重的圈层文化,与之共有的只是“叛逆”的思维,是青年人自我关注和自我表达的一种体现。盲盒消费是对“成年人”定义的反叛,因为在传统语境中,玩具是属于儿童的,成年人没有理由消费玩具。
成年人消费玩具的合理性是被迪士尼公司普及开来的,在迪士尼的产品中,即使是成年人也可以保持一颗童真的心,可以继续追求小时候喜欢的东西。现在的年轻人尤其喜欢强调,即使自己的社会化程度已经很高,也仍然不想丢掉自己所追求的纯真,玩盲盒就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成年”的一种挑战。
澎湃新闻:你的研究中还提到了盲盒消费带来的二手交易与衍生品产业,具体指的是什么?
李安琪:首先,盲盒消费中二手交易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盲盒“盲”的性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购买盲盒的契机一般都是在一个系列中看中了几个喜欢的玩具,但是人们只能在购买之后拆开包装才能知道自己买到的是不是喜欢的那几款。而审美是非常主观的东西,A不喜欢的款式也许B喜欢,这时玩家就可以在二手交易市场进行玩具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