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体验垂钓
让孩子们搜集各类贝壳,制作贝雕作品、利用纸质材料制作水仙花、在“仙人井”里寻找宝藏、装饰石头厝……这些都是平潭海坛幼儿园老师给孩子们布置的学习“作业”。日前,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看平潭海坛幼儿园如何将丰富的岚岛元素融入园所文化建设和幼儿教育课程设置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岚岛景象入园来
走进平潭海坛幼儿园,大到场景布置,小到各个角落,浓郁的平潭贝雕文化和多处缩小版的平潭景区建筑让人眼前一亮。
在操场上,有一处150多平方米的平潭仙人井造型的玩沙区,这里成为孩子们平日里的游戏天地。据海坛幼儿园园长郭佩娟介绍,这个区域可容纳一个班的幼儿。它的四周共设置了4个洞口,方便孩子们出入玩沙区。玩沙区有安装照明设备,墙壁四周贴着砖块式塑料泡沫纸,起到保护孩子安全的作用。
“沙子是平潭的象征物之一,风大时,沙子就会吹到操场上,孩子们也无法尽兴地玩沙。因此把平潭知名景点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既能把沙子围住,又具有乡土特色。”郭佩娟说。
顺着幼儿们的玩耍嬉笑声,记者从玩沙区的洞口进入,看到有的幼儿认真地在沙子中寻找“宝藏”,有的正往搭建的房子上装饰贝壳……为了让玩沙区发挥更多的可能性,玩沙区不仅分成了寻找宝藏、搭建建筑物等不同区域,而且每个月不同班级都会有一个建构主题。
离开玩沙区,就可以看到玩水区,这里呈现的则是平潭石牌洋的景象。“我好喜欢幼儿园的景区活动,游戏太有趣了,感觉每天都很开心。”中四班幼儿林君庭说。
郭佩娟表示,幼儿学习和发展是以游戏为主,通过亲身体验和感知来认识周围的世界,让孩子每天都可以在户外晨练活动中收获游戏带来的快乐,在活动环境当中融入家乡元素,也能让孩子认识自己家乡的美景和文化。
贝雕文化显特色
师生制作的贝雕作品
在教学楼的长廊、过道、楼梯、墙壁等处,记者发现,这里被各种创意贝雕作品所装饰,一股浓浓的“岚岛味”迎面而来。孩子们置身其中,时刻感受家乡贝雕文化之美。
“贝雕文化和我们童年记忆中的一样,如今被融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岚岛味十足啊。”家长陈女士来幼儿园参观时说道。在她看来,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更能让他们在了解家乡风情中爱上家乡文化。
“海坛一号”模型船
除了环境创设,幼儿园还设有一间“贝乐创意美术馆”。美术馆的入口处,映入眼帘的是一艘木质的“海坛一号”船,步入其中,贝雕馆、文创馆、彩绘馆、饰品馆等区域尽显眼前。贝雕馆的木架上陈列着不同名称的贝壳标本。
郭佩娟告诉记者,这些贝壳标本大多是由孩子、老师共同搜集而来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这些贝壳,老师还从网上搜索这些贝壳名称,再把名称贴在标本桶上。经过两三年的搜集,目前贝雕馆里已有七八十种贝壳标本,希望通过氛围营造,能让孩子初步认识贝壳,了解本土文化,激发创作兴趣。
平潭地处海岛,水产养殖发达,有丰富的贝壳资源,学习贝雕文化不仅丰富了平潭海坛幼儿园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而且成为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特色资源。近年来,平潭海坛幼儿园深入开展了《海坛文化背景下贝乐文化美术教育研究》和《美术特色区域中贝雕文化的传承与实践研究》两项教学研究课题,把贝雕文化以符合幼儿认知的方式整合到教学中,渗透到游戏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引领幼儿园走向专业化特色发展之路。同时,作为美术材料,贝壳形式多样,富有艺术效果,用来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本土特色的美术区域活动,更能够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的兴趣,让其体验美术创作的成功感。
“利用家乡独特的贝壳资源开展美术特色区域活动,不仅使活动内容富有本土特色、贴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还能结合区域活动的特点,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创作,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使幼儿有个性地发展。”郭佩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