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特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世界经济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缔造了深圳为代表的崭新、超大型城市。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化和经济高速增长具有高度相关性,加快城市化发展将有助于激发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在昨天召开的远集坊深圳专场论坛上,一场围绕“城市与文明”的主题研讨掀起了与会专家与学者的思潮。与会专家提出,在新时代坐标中,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构筑文化高地是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闭环。
依托城市资源,以博物馆承载文明
“博物馆是城市的精神皈依、是城市的地标、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文化的万花筒,更是城市实力的见证、城市的眼睛。任何一个时代,博物馆都能见证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实力。”
“毫无疑问,深圳博物馆、美术馆的数量是中国城市里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博物馆见证了整个城市的崛起,也佐证了这个城市的实力。”原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现任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陈履生谈及“博物馆与城市”话题时强调,“城市与文明”与博物馆息息相关,哪一天深圳有了博物馆群落、有了世界著名博物馆,那一天就意味着深圳成了国际大都市。
“博物馆是世界文明进程中一个很特别的奇观,因为它见证了世界艺术的发展,而这种‘见证’最大的依托是城市资源——文化资源是设立博物馆的基础,世界上有很多城市博物馆,如北京的首都博物馆本质上是城市博物馆,它和城市关联度十分紧密,不管是建筑、还是展陈设计都与城市文明、城市气质息息相关。”为此,陈履生提出,资源的利用是保护资源的最好方式,城市资源的利用首先在于认识资源、发现资源,其资源利用的水平反映的是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文化高度。
“博物馆是城市的灵魂,”陈履生认为,一个城市保留公众的文化记忆非常重要,用博物馆还原历史记忆是一种亲情,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像深圳这样的新城市,眼前的就是未来的历史,保护眼前同样也是为了保护未来的历史。另外,公众是博物馆的主体、是重要构成,公众对博物馆需求的多样性就是城市博物馆的多样性,博物馆需要吸引公众、培育公众、引导公众,并藉此解决文化不均衡等问题。
树立文化自信,以传统色彩表达文明
传统色彩是一个古老话题,甚至是一个被遗忘的话题,把它拿来讲当今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一个主体城市,甚至把它与城市的皮肤色彩相关联,是因为,传统色彩是中国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城市对传统色彩的运用和表达,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学者、文创投资人、《中国传统色》作者郭浩以“中国传统色与城市色彩”为“城市与文明”构筑了一个美学领域的文化命题。他认为,如果把中华美学比喻成一个大厦,色彩就是基石,文化与城市皮肤色彩相关联,是对城市文明的一种具象表达,也是一种审美自信。
郭浩认为,中国色彩美学精致且微妙、诗意而曼妙、贵气并隽妙。譬如,中国传统色彩中的“玄色”为日出时太阳将从地平线出来前转瞬即逝的黑中透红,而“纁色”则是日落时瞬息万变的余光,古代服饰讲究“上玄下纁”表达的就是对天地的敬畏之心;同样,“东方既白”“暮山紫”都是中国独有的色彩,是想象与大自然馈赠合二为一构建出的独有东方色彩;而古代的“天水碧”与“海天霞”更表达了一种丰饶的意境,似海上的霞光瑟瑟,雅致而华贵……“中国最好的东西藏在历史里,在一个国家的传统积淀中打捞出来的独有文化词汇和色彩,一定带着我们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