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家家取暖的手炉,不怕不识货,就怕真精品贱卖了?

2020-10-24 23:18:53 作者: 【原创】中国

手炉,古代冬天暖手用的暖炉,多为铜制,也有部分烧蓝,珐琅色。它是旧时中国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与脚炉相对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手炉”、“捧炉”、“袖炉”;炉内装有木炭火,故也称“火笼”。用火取暖,早就流行古代,古人将火种放进器具内加入木炭,称为“火盆”。大家围坐取暖,在古诗文中常有描写,隋唐时期初创取暖手炉,一直改良到明清时期最盛行,达到顶峰,清末以后逐渐衰落,至20世纪五十年代初,只在江浙一带还有少量生产,不过太粗糙。手炉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红铜、黄铜、白铜制成,也有少量瓷器制品。在手炉制作工艺中,高档精美的手炉都有花纹纷繁的炉盖和工艺。作为散热取暖区,镂空雕刻的炉盖有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富贵牡丹等众多纹形,跟炉身的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花纹相得益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粗糙和低劣的手炉都是一看就很蹩脚的工艺,多数黄铜。

清初红铜满纹手炉

对于手炉而言,刻画在明清手炉底部上的标明产地、年代和工匠名称的文字都是比较优质的产品,目前拍卖会都能见到,市价数万至数十万元。我们必须尽可能多的通过手炉款识的书体、位置、内容、排列方式等等特征来确定其炉子的年代及其作者的真伪。但是手炉除了一些仿制前朝名匠的寄托款外(如仿张鸣岐的),大多是真款,也就是说款所反映的年代和作者大多是其本人。

制炉的名家是屈指可数的。据史书资料记录显示:明万历天启年间,在浙江嘉兴和上海松江地区出现了张鸣岐、王凤江、胡文明等为首的制炉名匠,他们引领着江南一大批制炉的工匠,将明清手炉工艺发展至一个较高的水平。手炉制作的兴盛,当时江南一带的制炉铜作作坊有千家之多。江南各地铜作兴隆,工匠荟萃,清末至民国,又有潘祥丰、景荣、云鹤、石叟、赵一大、沈春茂等制炉名匠被时人熟知。除此之外还有周文甫、蔡家、蒋抱云、徐守素、王吉等。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又有1915年在巴拿马赛会上,姚春和的铜器获一等金牌奖;郑炳兴、姚太和、义太和的铜器,这几位制铜大师他们也兼制手炉。当然,也有少数手炉的款识不写明工匠的名字,只字作坊名字的。

对于手炉的年代鉴定,尺寸有几厘米到三十厘米不等,一般是明代至清中期以紫红铜为主,基本完整无损者万元以上。清中期之后开始除了红铜也大量用青白铜,市价数千至数万元;黄铜和白铜在清晚期开始大量流行,炉体錾刻也逐渐多见,精品都价值数千以上。到手各种手炉需看款识,毕竟无款的手炉也很多,价值稍低。

对于袖炉的补充:

此物款式常见,苏州"雲白"款!白铜,类似一个提把水壶或酒壶,但是由于个人感觉的问题,本人认为是清末民国初,南方专门用于热水保暖焐手的器物,俗称汤婆子,现代的热水袋鼻祖,也可以放在袖子内取暖,请诸位品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