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期”遇见“更年期” 让人格成长“螺旋式上升”

2020-11-25 15:16:16 作者: 当“青春期”

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曾提出爱情三要素:亲密、激情和承诺,也就是心理上、生理上和社会责任同时具备的爱情才是完美的爱情。高中生目前还不能做到社会责任,因为自己没有经济收入,也无法承诺未来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则明确提出,青春期的首要任务是“自我认同”,需要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了解我是谁,我的优势、不足、能力、缺点,我的未来方向……并且悦纳我自己的一切。在这个基础上,下一阶段才进入“亲密感”的阶段。“我们要教会高中生情绪识别和情绪调节能力。”蔡丹表示,“通过各种技巧,调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当遇到情绪困扰,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调节过来,把精力放到更适合的任务中,这本身就是一个成熟的标志。”

一说到高三学生因为填报志愿和家长产生矛盾,蔡丹将其形容为“学生生涯规划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蔡丹表示:“其实家长并不能准确判断专业、职业和未来的方向,甚至收入。”因此,他并不建议家长和子女讨论志愿方向时用目前的情况推测未来的情况。“世界变化太快了,去年谁知道今年会发生疫情,全球经济会受到冲击?”

当然,高中生在做最后“抉择”时也必须做足功课。“要多了解所要填报的专业究竟是学什么,有哪些课程,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蔡丹提议,现在网络上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大量的慕课(MOOC),同学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看到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从中多了解一些信息,也有助于选择以后的求学方向。“如果孩子真的有明确的兴趣,这是好事,深入了解这个兴趣和专业,有助于孩子大学期间更加投入。”蔡丹指出,“家长的作用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如果有兴趣钻研某个专业,未来前途无量。”

采访中,蔡丹还以自己的大学经历举例。“我20年前高考填报心理学专业,父母都不理解这是什么专业,也根本考虑不了未来可以做什么。但我就是喜欢,因此我愿意长期投入,事实证明这个兴趣是稳定让自己钻研的动力。幸好,父母没有反对,这种支持反而让我有更大的动力。”

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蔡丹透露曾看过很多案例,父母会很用心地帮助孩子设计好专业、职业、甚至出国的学校,但孩子未必领情。“青春期的孩子,喜欢自己有想法,自己做主。父母安排的,孩子一定不要,结果爸妈很着急,觉得大人的眼光和视角更远一些,生怕孩子吃亏,”蔡丹表示,“事实上,父母多虑了,孩子的未来一定是掌控在他自己手里的。”

创造良好的人格成长环境,家校共携手

在上大附中,学校以“人人皆可资优”为培养理念,将培养多元人才作为终极目标。人格是个体思想和行为的根源,学校把资优生的心理发展作为资优生教育的首要问题来看待,以积极人格培养为核心,带动学生其他素质发展。

根据高中生的特点,上大附中将学生人格成长环境分为四类:自我生态圈、学校生态圈、家庭生态圈和社会生态圈。自我生态圈决定了个体与环境互动中的构建方式,学校、家庭、社会生态圈则囊括了学生人格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生态圈、学校生态圈和社会生态圈有助于促进自我生态圈的发展,最终有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自我生态圈的发展又可以反作用于家庭生态圈、学校生态圈和社会生态圈,使人格成长得到螺旋式上升。

学校通过五种途径来构建有助于人格成长的环境。第一是以心理辅导活动课为基本阵地,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第二是以家校互助沙龙等形式为引导,建立积极的家庭互动方式。第三是以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切入点,建立积极的师生互动方式。上大附中十分注重班主任、任课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培训与指导工作,强调减少单一的单方面灌输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与沟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优化的课堂教育环境。

第四是以校园氛围营造为抓手,建立积极的同伴互动方式。每年心理活动月,学校都会集中开展如“生命履带”、“放松圈”等大型团体辅导活动。同时,学校设立心理兴趣团体,通过心理广播、心理小报和学生寝室格言传播积极正向的心理能量,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第五是以社会实践中的积极体验为立足点,建立积极的社会互动方式,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以及实践能力提升。学校开设的生涯体验课程能够给予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践体验中与社会进行良好互动,增强良好的联结感,形成积极的社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