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期”遇见“更年期” 让人格成长“螺旋式上升”

2020-11-25 15:16:16 作者: 当“青春期”

编者按——

每一个青少年在成长中,都会遇到烦恼和困扰。如何跨过这些“难关”,是“长大成人”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之下,这一代的学生们又将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老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共同的课题。东方网记者日前走进了中小学校园,了解同学们当下的真实烦恼,也和心理教育专家探讨了“解忧之道”。

图源网络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11月25日报道:都说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的雨季……高中生是最接近大人的“孩子”,他们即将步入成年,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但本身又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节奏,也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我们该如何帮助高中生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树立乐观向上的三观,让他们能在成年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呢?

“青春正好”的高中三年,烦恼各不同

今年的高一新生可能是“最难”的一届。与高考不同,他们在疫情下经历了没有延期的中考,又面临着升入高中后的适应期。“特别是我们学校是寄宿制的,学生平时都要住在寝室里。那么对学生来说,日常就比较容易在人际关系的相处上发生矛盾。”在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处处长顾敏霞老师接受采访时透露,“比如说同学的时间观念不一致,或者是生活习惯上的不一致,就会发生一些摩擦。”

虽然住校可能产生人际关系上的烦恼,但对学生而言,更多的其实是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小学生和初中生年龄相对偏小,高中阶段是为大学住宿生活打好基础的最好机会。“而且我们有三年时间可以让学生去适应,如果一开始调整不过来,可以先试着走读一段时间来缓解。”顾老师介绍,度过三年住校生活的上大附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以后不仅都能很好地适应寄宿生活,并且也充满闯劲,“他敢于去填报外地的优秀院校。”

高一的学生主要面临的是适应性问题,而到了高二,情感问题成为了心理老师最常接待的咨询“热门”。上大附中心理老师张亮超告诉记者,“高二年级的男生找心理老师聊感情问题的比较多。”当下的高中生家长大多是“70后”人群,年龄普遍在四、五十岁阶段。作为看着《十六岁的花季》长大的一代,他们对待孩子的青春期恋情态度也更加开明。而十六、七岁的学生因为失恋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在校园里也不再是“稀罕事”。大家愿意直面问题,让青春期的烦恼不再“羞于启齿”,而是主动去找到排解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令人高兴的积极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卓有成效。

高三学生的困扰则主要集中在高考压力和填报志愿上。“很多高三学生会来跟我讲,父母不理解他。”张老师透露,在选择专业方向时,高三学生很容易就会遇到自己和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父母考虑的点和孩子考虑的点不一样,父母可能更多关注将来的升学途径、就业途径,包括院校所在地等等,家长都会考虑在内。但孩子不是这样,他们考虑的可能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爱好、我能不能读下去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情况,顾老师介绍,学校首先是通过家长学校来和家长进行沟通,“我们高三开家长会的频次要比高一高二更多。”第二是对学生开展生涯辅导,“包括心理课上也会有一个生涯指导。”但学校并不会干涉学生最后的选择,只是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帮助,决定权终究在同学们手中,“我们把问题和后续都帮他们阐明以后,让他们自己去抉择。”

当“青春期”遇见“更年期”,家长怎样做?

“青春期的孩子有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也需要异性交往,这种需求是正常表现。”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蔡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恋爱起始年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对情感的处理也不成熟,所以会形成高中生所特有的‘恋爱’关系,需要老师、家长引导孩子正确的恋爱观。”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