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民办中学如何改变寒门学子命运?碧桂园这支微电影讲透了

2020-11-26 09:23:15 作者: 一所民办中学

杨国强说:“立校办学的目的,是让年轻俊彦从拥有知识开始,继而拥有高尚的品格和灵魂,以建设国家和回报社会为终点。我真诚希望每一个走出国华的学生,铭记本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价值观,既然受助于社会,当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

影片结尾,我们看到,很多学子已步入社会,有的成了科研专家、医生护士、学校老师,有的投身公益事业,正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知识改变命运,他们受碧桂园“教育精准扶贫”之益,又成为了反哺社会的人才。

2016年6月26日,国华纪念中学校友会、校友基金正式成立,校友会成立之际,校友会基金第一期亦筹到了60多万的款项,用于帮助学弟学妹,薪火相传,爱心延续。

扶智扶志,从“根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贫困的原因有很多,在知识经济社会,物质脱贫能解一时之困,精神脱贫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教育既能扶智,又能扶志,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打“歼灭战”的最后冲刺阶段,在消除贫困的攻坚战中,教育是一股关键的力量。

一直以来,碧桂园深耕教育扶贫,不仅创办国华纪念中学,还通过创办免费学校、设立教育助学金、乡村教师培训等措施开展教育扶贫,改变了无数寒门学子及其家庭的命运,有效地从根源上防止返贫,以及阻断新发贫困。

曾经,清代诗人袁枚的小诗《苔》,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上被乡村老师和大山里的孩子改成歌曲唱了出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触动了亿万人的心弦,让我们看到孩子们对知识和梦想的渴望,也让更多人意识到教育扶贫的任重道远。

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应被呵护,他们在贫穷的泥沼里挣扎时,需要我们拉一把。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碧桂园这颗大树就在用心浇灌“一片森林”,为祖国培养栋梁。

“教育扶贫,授人以渔;一人成才,全家脱贫”,这十六个字生动诠释出了碧桂园的教育扶贫理念,碧桂园的创新实践也成为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具有样本价值的探索。

多年来,碧桂园深耕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领域,用心践行企业责任的同时,不断获得社会认可,是具有代表性的责任标杆企业。在脱贫攻坚倒计时之际,社会需要更多“碧桂园”携手并进,构筑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