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研发人员以7.87%的速度增长,人才集聚效应增强

2020-11-28 11:23:19 作者: 长三角研发人

在11月27日复旦大学复旦发展研究院与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联合举行的长三角高校智库峰会上,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徐宁发布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报告。他的报告显示,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研发人员正以7.87%的速度在增长,显现出对人才的集聚效应在增强。但是从研发经费的支出结构来看,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仍然偏低。

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仍然偏低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长三角要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而科技和产业创新中的重要一环就是研发。

调查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的研发投入增长强劲,尤其是以上海为首,逐年快速上升。但是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偏低,企业成为研发经费的投入主体。

研发投入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践发展的投入。以2018年为例,长三角地区当年的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总额的比重为4.3%。这个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更大。据悉,美国的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投入占17%、,日本的这一比例为13.7%,法国、英国和俄罗斯则分别占了21.9%、18.1%和15.2%。

不过,徐宁说,基础研究的研发投入占比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三角地区的研发经费投入,企业是主体,甚至企业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仍然以2018年为例,长三角企业研发经费达4849.08亿元,占长三角研发经费的比重高达81.38%,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的486.43亿元和70.58%。显示了长三角地区强大的企业创新投入能力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的486.43亿元和70.58%。但是,“企业的投入总是相对偏重实验发展,除非有特别强劲的基础研究项目。”他建议,要加大基础研发的投入比例,尤其是政府应设立专业化团队来负责资金的投入和评估,同时,如果以“科技创新公共品(如公共研发平台等)”等新基建项目来代替铁公基等旧基建项目,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人才集聚效应正在逐步形成

在徐宁看来,长三角地区的人才集聚效应正在逐步形成。单单以研发人员来看,数量从2010年的73.85万人逐年增加至2018年的135.35万人,年均增长7.87%。每万人中研发人员达85.44人,显著高于全国47.09人的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近年来的人才吸引政策在逐步出现成效。”他说,而且,这也与长三角近年来的产业布局有关。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大力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等,吸纳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和研发人才。

要谈科技创新,专利和论文是绕不开的指标。

统计显示,长三角每万人拥有的有效专利高于全国水平,而专利数则是全国的两倍以上。如果把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专利看作是科技创新的产出,那么从产业创新的层面来看,规模以上企业的新产品销售规模,超过了全国总量的1/3。而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参考GDP的比重,长三角地区以2%的面积产生了将近25%的GDP产值,而在创新层面,长三角地区在很多指标上都远远超过占GDP的比重。

一体化不仅是跨越区域的制度探索,还有增加创新要素之间的新联通

如果把科技创新成个环节,产业创新看成另外一个环节。

调查报告显示,这两个环节耦合度最好的体现在江苏,尤其是苏州等地,科技和产业距离比较近,相对协同机制比较好。而上海是科技创新超过产业创新,浙江则是产业创新超过科技创新。“目前的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高新企业的产业创新一体化的程度在增强,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以更大范围的一体化视角,在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一体化以及三省一市的科技产业创新的一体化方面找到更好的解决机制。”他告诉记者。

调查显示,从现实基础的支撑保障来看,公路、铁路、通信网络等旧基建,长三角地区的建设相对都比较完善,但是从产业创新载体的维度来看,无论是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众创空间的数量,还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数量,以及大学和科学院的数量,在全国总量占20%到30%不等,基本上与占GDP的水平相匹配。这些数据意味着长三角的创新有着很好的基础条件,但是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