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策展人汪单在线上发表演讲(连线截图)
策展人、e-PublicArt主编、国际公共艺术协会研究员汪单,通过视频连线发表了《数据视角下,你对城市公共艺术了解有多少?》的演讲。汪单一直以来从事公共艺术的相关研究,她发现不同背景的策展人、艺术家对于“公共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会导致在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上难以达成共识。汪单与上海美术学院数码系虚拟实验室合作,通过城市开放数据,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来分析公共空间,试图用数据来建立一个公共艺术的评估体系。
在演讲中,汪单展示了许多可视化的数据以及她的当前研究成果,将项目的意义从艺术介于城市空间延展到艺术促进城市有机发展。汪单认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因时因地制宜”的实践过程。“因时”这里有两个方面,作品存续于公共空间的长短,以及周边环境的不同时期。“因地”可理解为周边环境,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商业资源和社区活跃度等因素塑造了城市空间。希望通过公共艺术数据评估模型,提供一种“制宜”公共艺术的研究方法或是辅助评估、预测的数据服务。
图|策展人、写作者,任职798CUBE艺术中心展览部杨天歌
策展人、写作者杨天歌,目前工作于796CUBE艺术中心展览部,他以《深入自身的所在——从“佛系青年:冷漠与共”谈起》为题发表了演讲。“佛系青年:冷漠与共”是他和德国策展人雅思敏·凯斯肯特普在北京歌德学院联合策划的群展,他将“佛系青年”的定义从主流媒体中剥离出来,强调其作为全世界年轻人共有态度的表达。
杨天歌认为,佛系虽然表面上自我放任,但是其背后蕴含有力的自我表达,又反向构成对导致如此心态社会重压的消极抵抗。经过此次展览的举办,杨天歌意识到了展览所折射的心态和相关的创作是绵延不断的。于是,他在国内外的艺术考察项目中不断深入边缘艺术中心,不断对主流以及边缘话语进行思考。与此同时,他关注本土与全球问题的知识退守与参与,尤其注重分享从自我出发,同时深入历史与现状的创作。
图|策展人、写作者,泰康空间研究员缪子矜在线上发表演讲(连线截图)
远在柏林的缪子衿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加入了讨论,她的发言题目《全球定位:我(不)想成为你庆祝的一部分》来源于2017年她在上海乔空间与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策划的群展。“我(不)想成为你庆祝的一部分”从来不是系统性的理论言说,而更像是艺术家与策展人共同工作或不合作所达成的临时性共识。展览从一个相对模糊“想法”开始,追踪艺术家长期进行中的、基于过程与观念的项目,或邀请艺术家展开在地创作,由此呈现他(她)们当时各自的工作状态。“你”、“我”、“庆祝”都没有明确的定义,也不预设假想敌,但潜台词是:如何实现一次关于“机构批判”的尝试。
图|策展研究者、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博士候选人聂小依在线上演讲(连线截图)
策展研究者、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博士候选人聂小依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发表了演讲《地域的过时》。她首先从自己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系读研究生时候的老师让她分享后殖民经验的经历谈起,讨论在国际话语里的困境。随后,她以两则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成立的英国公立艺术机构在近三十年中的变迁,揭示了当今所谈论的全球和本土,过去的身份和多元文化的话语逐渐与当下的青年脱钩。
作为当下的实践者,我们需要更关注的是新的空间经验,可能是地方性,也可能是寻找自己的参照点、营造出独特的个人世界。在聂小依看来,或许地域的过时是一件好事,让我们能够更好找到新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