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强制刷脸?该关注隐私和技术风险了

2020-12-02 08:02:02 作者: 侠客岛:强制

最近,围绕“人脸识别”技术是否滥用的新闻很多——

在浙江某地,有售楼部安装了无感人脸采集系统,用来区分购房者究竟是“渠道客户”还是“自然到访客户”,以判定佣金该发给谁。有看房者表示,戴口罩也会被抓拍,这才戴着头盔看房;

北京一家中学发布通知,称“学生每天进出校门必须在闸机进行人脸识别”,“不服从管理、不刷脸进入将通报批评”;在南京,去年有大学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可追踪、识别学生听讲、发呆、睡觉等上课状态”;

此外,也有多地小区、写字楼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甚至有的地方还要求同步上传户口本、房本、学历信息等。

技术的快速扩张还常与“强制性”捆绑。不少业主、上班者表示,社区或写字楼在采用这些系统时往往并未提前征求意见,带来隐私信息被泄露的隐忧。

被识别的人脸(图源:网络)

这并非杞人忧天。

去年一则新闻称,国内一家科技公司泄露256万用户信息;网上同时曝光,有商家在出售包括人脸在内、106处关键点的17万条人脸数据包。甚至在一些交易平台上,花2元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照片活化”工具还能让人脸照片眨眼、张嘴、点头,变为能完成人脸验证的“活照片”。

当时便有岛友留言:“早上出小区门刷脸,送娃到幼儿园刷脸,到处都需要刷脸,大数据时代,还能有隐私吗?”

毫无疑问,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带来便利性。抓捕逃犯、海关通关、信息录入、身份识别……当年张学友演唱会抓逃犯,这项技术也扮演了关键角色。

但技术带来的风险也显而易见。这些年的新闻中,有不法分子用3D打印制作的蜡像人头骗过了支付平台人脸识别系统,成功买到火车票;有抢劫者用被害人身份证和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支付App强行修改支付密码,取走大笔钱财。

近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成立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查报告2020》,其中提到,9成受访者称“使用过人脸识别技术”;6成受访者认为该技术“有滥用趋势”;3成表示个人隐私或财产安全已因此遭受损失。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同样显示,参与测评的100款App中,10款“涉嫌过度收集个人生物特征信息”。

合肥某小区物业采用人脸识别门禁(图源:网络)

人脸等生物特征是关键性的敏感个人信息。邮箱密码可以定期修改,但是人脸改起来难度可不小。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说,如果只采集人脸信息,未获得关联身份信息,隐私泄露风险不算大。但“商家”销售的个人数据中,个人手机号、社交媒体账号甚至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数据一并打包在内,就值得警惕了。

在这一领域,目前仍缺乏统一标准规范,数据存储也缺乏安全保障。用户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安全风险的主要担忧是,不知道某些场景下人脸信息是如何被收集、存储和处理的。

例如,假设某小区强制使用人脸识别,租户在租住期间刷脸出入,那以后搬家,这信息是依然会留存在该小区,还是留在相应的数据公司服务器上?安全性如何保证?

讲个几天前的真事儿。当时某岛叔正上班,一个电话打进来:“先生您好,请问您前阵子在xx网站浏览了xx商品的信息,您现在还对这商品感兴趣吗?”

该岛叔直接反问:“你是怎么拿到我的个人信息的?我在什么网站上浏览商品,你怎么知道?而且还知道了我的手机号和姓名?”对方支支吾吾挂了电话。

这种例子相当普遍。最近,圆通快递内部员工泄露40万条用户信息的消息炸了锅;今年5月,江苏也破获一起建设银行员工贩卖用户信息数据的案件,数据多达5万余条,涉及金额2000余万元。

这些虽不是人脸信息,但足以警示风险:人脸信息一样有被泄露的可能,而且一旦泄露,其关联的平台注册信息、银行卡、个人住址等信息很有可能一并泄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