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急”先锋」王泽华:急诊科没有剧本

2020-12-03 17:20:44 作者: 「郑州“急”

王泽华在急救车上

因此,相对于其他科室,急诊科的医患关系也更为复杂,现场充斥着纷繁的各种因素,需要急诊医生在第一时间给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我们不容出错,并且很少有改错的机会,甚至是没有。”王泽华说,“因为这份工作背后是患者给予的性命相托。”

正如王泽华的社交软件昵称为“如履薄冰”,他认为这句话对医疗行业来说很适用,对急诊科医生更为贴切,他们更可能面对复杂的病情、医疗环境,因此,他要求自己小心谨慎、思路清晰、做好预判。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王泽华提及,比如患者或家属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医学知识,就认为“医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这是不妥的,主要是因为大众没有医学专业知识做支撑,没办法很好的去鉴别某些网络信息的真伪及科学性。

“医患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医学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多数医生进行了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医学专科理论学习,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王泽华希望患者能够对医生给予相应的尊重,同时他也时刻提醒自己要用心地跟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更多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想问题,用专业的知识去解答,用通俗的语言去解释,耐心地回答他们的疑惑。因为患者只有充分了解,才能做到理解和配合。

王泽华在急救车上

凡人英雄

从新冠疫情伊始,王泽华一直坚守在院前急救的岗位上,还承担着疫情的排查工作。平时急诊常见的发热病例,彼时让所有人格外紧张,发现一例便需要协调呼吸科、感染科等多个科室评估、会诊、判断。

王泽华还记得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出现发热症状,高热38.5℃,而且老大爷的女儿女婿封城前从武汉回家探亲,一家人住在一起,其中一人刚刚确诊新冠肺炎。这样的情况下,老大爷是疑似病例更有可能是确诊病例。接到接诊指令后,王泽华做好防护工作,随车将老大爷接到医院,幸运的是两次核酸检测,老大爷都是阴性,并未感染。

“当时没有顾虑太多,同事们都冲锋在一线,我也不害怕。”王泽华笑着说,“但是现在想想挺后怕的,因为媳妇后来检查出怀孕,怕万一传染给她。”

当记者提及“凡人英雄”时,王泽华给出了他不一样的理解。他认为,大众对医护人员的赞美是可以有的,但是不能把所有美好的词汇都强加在医务人员身上,从而站在制高点进行指点和要求,医务人员也是凡人,不是超人、圣人,有血有肉有情感,但是做人做事做工作一定要有责任感、荣辱感,不能违反原则,触碰红线,打破底线。

正如前段时间网络上热议的“医护人员急救车上吃香蕉”事件,作为一名急诊医生,王泽华表示理解,他也曾参与长途转运工作,需要时刻关注患者情况,对病情发展有所预判,做出及时正确的处理。但是如果病人病情相对稳定,在七八个小时的转运工作中,要求医护人员保持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是摧残。正如白岩松所言,“我们最该拿自己当一个善良的人、了解事实再发声的人”。

“但是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严谨性,医护人员更多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患者和家属的情绪。”王泽华说,也希望公众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多一些了解,从而多一份宽容。

每次出诊结束,王泽华都要总结一番

生死之间布满“陷阱”

今年刚刚过了而立之年的王泽华,在急诊医学科,见证了太多的生与死,经常从“鬼门关”里抢救生命。

他记得曾接诊过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到达医院时患者突然出现了室颤、心脏骤停,王泽华和同事紧急进行了抢救,患者心跳恢复稳定节律,经过后期手术,康复出院。“内心有一种成就感。”就是这样一次次紧急抢救,让王泽华充分认识以及体验到了急诊医生的魅力所在,体会到了“救死扶伤”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