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他便知道他,30多年后他逮捕了他

2020-12-07 08:02:35 作者: 中学时代他便

来源:新华网

1 学生时代,“如雷贯耳”

1987年,14岁的孙冀考入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上初中不久,他便听说过当地有名的“玩闹”颜锦的“大名”。“玩闹”是天津人对小混混的叫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不少地方的中学门口,时常有小混混聚集。打架斗殴、勒索师生、调戏女生……

在一个法制尚不健全的社会里,人们会崇尚暴力。“那个时候,谁家出个小偷,抬不起头来,但谁家出了个打架斗狠的,一家人觉得有面子。”年近五十的孙冀回想起来说。

上世纪80年代,天津市不同的区有不同的“玩闹”,一些辍学的半大孩子便跟风,去学校门口“站点”,划归势力范围。

只比孙冀大1岁的颜锦便是其中一位小有名气的混混。颜锦的名气来自“少管所”的经历。

当时,少年犯管教所是对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进行教育、挽救、改造的场所,简称少管所,是我国在那个年代的劳动改造机关之一。

孙冀第一次听说颜锦这个名字,是在颜锦进入少管所后。“那时候,不少学生都知道有个叫颜锦的,打架凶,把自己打到少管所去了。”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秉松梳理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演变过程时说,上世纪80年代,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学生模仿影视上和小说中的黑社会模型拉帮结派,出现了一系列的青少年“黑帮”。这些青少年的犯罪大都属于结伙犯罪,不仅具备了恶势力的基本特征,而且成了恶势力犯罪的主体。

图源:TJTV新闻频道

2 二十四岁人生转折

高中毕业后,孙冀考入天津市警官学院,此后被分配到天津市公安局工作,穿上了警服。

工作第一年的春节前夕,孙冀所在派出所值班辖区内发生了一起入室抢劫的案件。孙冀跑到现场负责外围警戒。

一会儿,来了一群坐着吉普车的人,穿着翻毛的大衣,威风凛凛。

“这是干嘛的?”孙冀问身边的人。

“五处大案队的。”

从那一刻起,“当这样的警察”的念头像一粒种子,在孙冀心中生根,发芽。

但刑警工作累,风险高,“干这行危险不说,还没日没夜的,会影响结婚生子的。你才二十多岁,要想清楚。”有老刑警这样对孙冀说。

“没做过刑警的警察,从警人生是不完美的。”上世纪90年代,警察圈里流行的这句话让孙冀下了决心,参加了天津市公安局的内部遴选。

1997年6月1日,通过内部遴选,孙冀前往天津市公安局五处大案队报到,成为一名刑警。

这一年,孙冀24岁。

比孙冀大一岁的颜锦也在他24岁那一年迎来了人生的拐点。

凭借着“硬拳头”,颜锦在“圈儿里”地位越来越高,他和身边“兄弟们”的“事业”也越干越大,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1996年,天津市公安部门破获了当时全市最大的流氓团伙案。颜锦和他的“兄弟们”迎来了法律的审判。团伙前五名均被判处死刑,排名第六的颜锦因为认罪态度较好被判处无期徒刑。

在24岁这年,颜锦则开启了自己的牢狱生涯。

正是在这一阶段,我国法律越来越完善。1997年,我国对刑法进行了一次具有时代气息、里程碑意义的修改。其中,刑法中增加“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对黑恶势力的打击更加有法可依。

3 刑满重出江湖,披上合法外衣

对普通人来说,牢狱生涯是污点。然而,对惯犯来说,这似乎成了“镀金的履历”。

2011年,经过减刑的颜锦出狱后不久,天津市各区的“黑老大”们大摆宴席,“庆祝”颜锦出狱。参与宴席的多是全市不同区的“玩闹”。警方事后调查显示,仅当天收受礼金就达百万元之巨。

办案民警说,监狱生活让颜锦结识了不少狱友。这些人出狱后成了颜锦事迹的“宣传员”。出狱后,颜锦成为天津市各区“玩闹”中公认的老大。

出狱后,颜锦以狱友关系作为纽带,纠集了一批刑释人员,加上曾经的熟人、朋友和社会闲散人员,从事插手民间债务、高利放贷、暴力催收的勾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