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枕水而生 触“网”愈盛

2020-12-10 08:00:53 作者: 乌镇:枕水而

乌镇风光。 郁 兴摄(公民视觉)

乌镇夜景。 薛 俊摄(公民视觉)

“我的家园乌镇,前史悠久……绵长的年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这是文学大师茅盾笔下的浙江乌镇。京杭大运河流经杭嘉湖平原时,与这个小镇擦身而过。镇内蛛丝河网犬牙交错,水运商贸由此而兴。自2014年以来,每年秋冬时节,互联网大咖接连不断,最新科技夺目上台。乌镇是谈到互联网时绕不开的一个节点。

枕水而生,触“网”愈盛。水运网和互联网这两张网,连起了乌镇的前史与现在,也织就了这个小镇的未来。

千年古镇重获重生

十一月下旬,一年一度的国际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开展论坛举行之际,记者来到乌镇,秋雨淅沥,寒意逼人。

“来了,今日冷吧?先坐下喝碗糖水暖暖吧!”一进屋,民宿老板潘旭东带着笑迎上来,递上一碗热红豆汤。

环顾屋内,木质的长条形桌上铺着蓝色印花布,下面摆着烤火的铁盆,木头椅子上系着手艺缝制的坐垫。朦胧灯火照射下,温着姜汤的壶冒出一圈圈雾气。一旁,老板13个月大的女儿正在母亲的搀扶下踱着步,外婆拿摇晃鼓逗她,小姑娘嘴里便咿咿呀呀的,偶然还会蹦出“妈妈”“爸爸”等几个简略词语,招引了全屋人的注意力。阴雨天,心却是明亮的。

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部的乌镇,有1300年建镇史,自古便是水乡泽国。因水成市,傍河成埠,前史上乌镇从宋代起逐步开展为江南交易重镇,明代嘉靖时期《乌青镇志》更是记载:“巨贾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接袂如一都会”,一派心胸气候。今日一看,确实是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弹丸小镇集合起焰火万家。谈起往日,老乌镇人却慢慢地摆摆手,他们知道:乌镇,并非从来如此富贵。

进入20世纪下半叶,年轻人很多外流,大批前史民居衰落和撤除,乌镇水乡面貌渐失,屋旧人稀,破落凋谢,旧日江南明珠蓬首垢面,犹如暮年佳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桐村夫,乌镇前镇长张建林才智过早年乌镇“实在的寒酸”。在他印象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乌镇进镇的路很差,河水又黑又臭,大批古建筑濒危。

“车子跳,乌镇到。”这是早年浙江人对乌镇的口头禅,意思是只需你感觉车子强烈波动,就意味着到了乌镇,用来比方乌镇当年路况很差。确实如此,乌镇曾是桐乡最终一个通公路的城镇,直到1992年乌镇北栅通江苏省的公路才打通。那时乌镇人最好的作业便是到镇上几个公营工厂上班,后来工厂连续关闭,人们的日子日薄西山。

1995年,画家陈丹青去杭州,绕到乌镇,他这样描绘其时的现象:“东西栅破落苍凉,剩几户白叟,听评弹,打牌,河滨衰墙边停着垃圾堆、鸟笼子、还有家家的马桶,年轻人走光了。那种衰败衰颓,滋味是好极了,我原是江南人,逛逛看看,肯定怀自己的旧,但是全镇彻底被国际忘记……”

1999年,桐乡市委市政府决议对乌镇古镇进行维护性开发和整治,以维护前史遗产来开发旅行。

与其他当地搞开发大兴土木、盖楼房、建开发区不同,乌镇的改造是从撤除景区旁五层楼高的百货大楼开端的。本着“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准则,乌镇从附近乡里搜集旧料,将水泥路面全部康复为青石板路;墙面不是粉刷成鲜亮的色彩,而是将白灰与黑灰混合,在绿植的印衬下更显斑斓;陈年的门窗修好后不是油漆一新,而是按古法用桐油两度刷漆……

现在,行走乌镇,昂首不见电线电缆,垂头难觅水管槽道,连空调外机都用木条层层包裹“藏”在水阁(为了添加使用空间,乌镇人将房舍的一部分架设于河上,下面用圆木桩或石柱打入河槽中,当地称作“水阁”)下面。修葺一“新”后,江南水乡小镇再现,人们了解的乌镇又回来了。

复原江南梦里水乡

撑一把雨伞,到乌镇景区随意转转。但见青砖黛瓦石板巷,小桥流水乌篷船,代代传承的叙昌酱园里仍旧酱香浓郁,染坊晒架上蓝印花布随风摇曳,昭明书院里读书人默坐品读,墨客羊肉面馆里顾客大快朵颐。船上、桥上、石板路上,四处游人不断。潘旭东说:乌镇一向很热烈,本年受疫情影响,人算少的咯!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