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嘟嘟”收发微信祝福时,你知道贺年卡是怎么来吗?新年继续涨知识

2021-02-11 19:14:30 作者: “嘀嘀嘟嘟”

摘要:拜年卡和贺岁片的由来。

从岁除到年头一,只需翻开手机,收到的各种微信祝愿就会“嘀嘀嘟嘟”跳出来。不少人还以各种美观的图片为根底,PS上自己的新年祝愿发给亲朋们,成为电子版的拜年卡。

辞旧迎新之际相互拜年,这一习俗我国古已有之,但开端的拜年卡出自于古代官吏的名帖,则并不为很多人所熟知。从官吏名帖,到拜年卡,到今日的微信祝愿,见证了技能的开展和年代变迁。

【拜年卡源自于古代官员名帖】

拜年常用的拜年卡,早在宋代就已呈现。古代官吏都是文化人,他们有自己的名帖或许叫帖子,和现在的手刺有些相似。不过,今日人们的手刺一般用于陌生人之间的沟通,官吏们的名帖却往往是替代一种专用信札。一般来说,官员让部属找人就事,得拿着自己的帖子去,证明此事的确是某某所托,名帖是一种身份证明。后来,这种名帖被用到拜年典礼上,逐步演化成了后来的拜年卡。

本来,古代车马不方便,官员们要在新年走亲访友拜年,不免有跑不过来的时分。真实来不及亲身登门拜访,官员就拿出自己的名帖,在上面写上问好、恭喜的词句,派下人送到亲朋家里,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飞帖撒播了很长一段时刻,直到近代呈现了邮驿事务,收发函件有了相对安稳的时刻,邮路也越来越多,由飞帖演化而来的拜年卡、拜年片开端呈现,并且有了专门印制这些产品的组织。

或许有人会问,古代也有驿站,为什么当年不必驿站送飞帖?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习俗专家薛理勇的解说是,当年的驿站首要用于传送重要的军工作报、官员奏折等重要信息,邮件抵达的时刻不确定且费用贵重,一般人一般用不起这样的“服务”。

现在,略微上了些年岁的人,对早年拜年卡盛行的现象仍浮光掠影。一到年关前后,来自亲朋好友和一些联络单位的拜年卡,便如雪片相同飞来,上面一般有人们的手写寄语。有人收到的拜年卡特别多,干脆用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五颜六色适当喜庆,又满载着亲朋们送来的祝愿。

随同技能的开展,年代改变也越来越快。电话遍及今后,送拜年卡的就少了许多;到微信呈现,实体的拜年卡更是少之又少,只剩少量有奖明信片还维持着生命力。现在,人们习惯于微信送祝愿,有的是群发,有的是一对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祝愿。比起早年写拜年卡要花时刻、花邮票钱,现在的微信祝愿相对少了一些滋味,但仍不失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法。能够预见的是,未来的拜年方式还会不断改变,并不断有新的开展。

【古人看年规戏,今人看贺岁片】

逢年过节,吃好玩好。新年之际,上海区域一向有看年规戏的习俗,新年出门看戏是一种时髦。

当年,上海有许多同乡会馆、同业公署,影响大一点的会馆、公署,都会在新年前商定约请专业表演部队献演。 许多会馆、公署都有戏台,露天戏台也不少,这些表演免费向社会公众敞开,既有体面又够热烈。年规戏能够从正月初一一向演到正月十五,天天都有戏看。

后来电影院、专业的剧场逐步兴旺,由民间组织的年规戏就少了。不过,现在盛行的贺岁片,与年规戏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方案经济年代,不少单位新年时会发电影票,票子一般是3张连座,便是鼓舞人们和家人一同看场电影。一到新年,一般是各个剧场表演最繁忙的时分。新年期间播出的电影片要吉利、热烈,也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则,然后形成了贺岁片。

我国人过新年,少不了的一大习俗是请客亲朋。早年人们是几家人聚在一同,在家里煮饭。经济条件好了,餐厅多了,上馆子成了粗茶淡饭。关于新年请客亲朋,上海有个挺好玩的俗话叫“拷甏底”。这儿的“甏”,指的是酒坛子。江南区域时兴喝黄酒,自然是一坛一坛的。到了新年后边几天,东西吃得差不多了,酒也喝得差不多了,到了要“拷甏底”的时分,也就意味着新年行将完毕。当然,也有人用这个词来自谦,表达自己家里备的酒菜有限。

现在,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的年俗盛行。在上海,前些年外环以内没有禁放烟花爆竹时,最热烈的年俗应该非年头五迎财神放鞭炮莫属了。其实,在重农轻商的古代我国,迎财神并没有现在这么盛大,岁除时千家万户的鞭炮声,是新年时放得最响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