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的朋友圈,他人未必介意;你的高兴或伤心,他人也未必关怀。
一朝一夕,也就没有什么心思再去发朋友圈。
想起小说《摆渡人》里的一个问题:假如命运是一条孤单的河流,谁会是你魂灵的摆渡人?
人生的对岸、对岸,中心横亘着苍茫的人海。
谁能成为咱们人生的摆渡人呢?
答案是,只要你自己。
看过一个故事:
苏东坡问禅师:“世人都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期望能得到她的护佑,而她手上也挂着一串念珠,她又念谁的名号呢?“
禅师说:“也是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不解:“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要念自己呢?”
禅师解说道:“因为她比世人清楚,求人不如求己,靠人不如靠己。”
正如《霸王别姬》中的一句台词:人呐,得自个儿满足自个儿。
成年人的国际,人人都是“泥菩萨”,永久不要把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咱们的许多感触,他人无法了解,只能自己消化;人生的许多作业,他人也无法帮助,只能自己处理。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早已懂得屏蔽外界无用的声响,活在自己的节奏里,尽力运营好自己的人生。
03
你的日子,不在朋友圈里
前段时刻火遍全网的“上海名媛”,无疑是活成了许多人“仰慕”的容貌。
她们一身名牌,收支各种高端场所,住的是五星级酒店,吃的是天价下午茶……
而这光鲜亮丽的背面,却是日复一日的“拼单”。
高端下午茶,6人拼双人套餐,人均85。高档酒店丽思·卡尔顿泡浴,15人团购,人均200。宝格丽,40人分批次入驻摄影,人均125。乃至600 元一双的二手 Gucci 丝袜,也能拿来“拼团”……
她们把自己包装成“名媛”,在朋友圈里活得无比高端大气上档次。
但实际的日子也因此而变得夸姣了吗?
当然没有。
说到底,实在的日子,历来不在朋友圈里。
朋友圈里的“伪精美”,不过是一个掩耳盗铃的圈套。
社会学家戈夫曼曾说:“社会和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成员作为扮演者,都十分关怀自己在观众面前刻画的形象。”
现在的朋友圈,便是一个浓缩的舞台,许多人习惯了在上面扮演、打扮,却忘了日子自身的姿态。
有的人喜爱在朋友圈里“打卡”,健身、看书、旅行、煮饭……看起来年月一片静好。
但实际怎样呢?
那个每天坚持“打卡”的人,往往仅仅为了给自己一个发朋友圈的理由。
用看似丰盈的朋友圈,掩盖自己实则粗陋的日子。
比方我的一个朋友,在她的朋友圈里,满是高颜值的自拍、各地旅行的景色照、林林总总的书本……
前段时刻她在朋友圈里发了余华的《活着》,就想问问她,书和电影哪个更有感觉。
成果她说:“那本书我才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
朋友圈里的她,活得精美而高雅;但我知道,实际的她,连房间都懒得拾掇。
人,不能活在朋友圈里。
实在重要的,不是怎样营建朋友圈里的人设,而是把日子过得绘声绘色。
就像蔡康永所说:“要祝贺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他们把大部分的心力拿去应对实在的日子,他们找到了日子的重心。”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早就找到了日子的重心,活出了最实在的自己。
04
生命里最重要的,是自己
唯有回归实在日子,咱们才干找回最实在的自己。
看过一个节目,钱枫说自己被汪涵删去了微信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