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华:家厂结合的“扶贫车间”

2020-10-21 11:19:49 作者: 李文华:家厂

“我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在这里做工的不少阿姨都是看着我长大的。让她们能在家门口边务工赚钱边照顾孩子,让农村少一些像我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是我最大的心愿。”10月15日,34岁回乡创业的李文华说。

外出打工挖掘“ 第一桶金”

李文华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大路铺镇洞尾村人。上世纪90年代初,李文华的父母到广东打工,家中留下年迈的奶奶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9岁开始,李文华除了上学,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挑水、做饭、种菜……这些家务和农活都压在他的肩头。吃苦受累都可以忍受,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小文华变得自卑、变得叛逆,那个时候每次到同学家,看到别人父母双全围桌吃饭,自己都是羡慕嫉妒,回到只有奶奶和弟妹的家时就觉得凄然。这样的状态下,李文华完全没有办法安心读书了。

那是那一代留守儿童的通病和宿命。

初中毕业后,李文华放弃了学业,先是去汽车修配厂当学徒,脏活累活抢着干,整天把自己搞的满身的机油,回家洗澡洗半天都洗不干净。年仅16岁的李文华,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再大的困难只能咬紧牙关往前走。然而,造化弄人,不到一个月,修车时不慎把机油溅到眼睛里,导致眼睛受伤。第一个工作就此终结。

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李文华跟着父母远赴广东打工谋生。先是在服装厂,学习裁剪、当过车工,服装厂的一系列流程都了然于胸。做久了之后,李文华发现了一个商机,服装厂用来做衣服花纹的印花纸模板用过以后就丢弃了,作废纸卖掉。这些模板与衣服上面的花纹一模一样,非常漂亮,丢进废纸篓太浪费了。如何再次利用这些印花纸呢?这个问题困惑了李文华好多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李文华在广东揭阳市普林的小华西村认识了一个做纸品的朋友。因为临海,那一带的渔民都信奉水生娘娘,每到家人出海捕鱼或者其他重大节假日,都会到附近的娘娘庙供奉中药、谷物、衣物(纸做的)等物品,祈求出海平安、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这其中供奉的衣物是用纸品做的,款式、花纹都跟真的衣物一样。这就是商机啊!

随即,李文华跟朋友在广东开了一家专门生产纸品衣服的工厂,先是从服装厂以废纸的价格收购印花纸,用机器开料,请人用剪刀按照衣服的模样做衣领、开襟,再用浆糊粘好组成一件件成品,然后卖给渔民用于祈福。流程简单易学,原料便宜足量……很快,李文华挖掘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回家开办了10个扶贫工厂

随着沿海经济的飞速发展,广东的人工成本成倍增加。另一方面,自己的儿女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李文华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自己就是一名留守儿童,知道期间的酸甜苦辣,他不想自己的儿女又成为新一代留守儿童。2017年年底,他选择返乡创业,在自家小院里建起了纸制品加工厂,机器放在院子里,客厅摆上几块木板就成了车间,他和妻子、母亲带着隔壁邻居、亲戚开启了家里的扶贫车间。最开始,看热闹的人多,做事的人少,后来,看着别人边聊天边做事,半天功夫能挣了二三十块钱,到了吃饭时间,孩子回家就能看见母亲,有的甚至就在母亲身边写起了作业,虽然简陋、但却安心。看热闹的人呆不住了,纷纷报名到他的厂里做事。这正是他需要的。

接下来,因为一个亲戚的大胆想法,李文华又开启了开分厂的新途径。

那年春节,从白芒营镇来家里做客的姨娘跟着做了几天纸品衣服后,认为这个简单易学,说:“我家里房子很宽,左邻右舍很多家庭妇女没事做,可以叫他们到我家做啊!”说干就干,李文华叫妻子到姨娘家现场教那些妇女做了几天后,买了几张长条在桌子和凳子,把裁好的纸品原料运过去,做好后再上门拉走统一销售。白芒营的分厂就算建好了。

李文华自家居住的小楼就是他的华源纸制品厂总厂所在地。自2017年下半年华源纸制品厂开业至今,已经开办了大路铺大市场、香山营、沱江、涔天河等10个扶贫工厂,236名村民在他的总厂和分厂培训、工作,其中包括7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培训5天就可以带着原料回家去做,我按照每件0.15元的标准给她们发放报酬。”李文华说,每隔几天段时间,他开车将原材料送到各个分厂,村民或在分厂或领原料回家在自家“作坊”里折叠、剪裁好纸制品,李文华再统一收回运往广东销售。通常情况下,村民每人每天可以获得30元到80元的收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