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精神践行者路生梅50余载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2021-02-28 18:39:30 作者: “三牛”精神

路大夫的手机坏了。

敲敲,拍拍,重复按开要害,仍是黑屏。这成心大事!

多年来,不论白日黑夜,她手机从不关机。这个号码,是佳县老百姓的免费“急诊热线”,拨打者不知凡几。“患者联络不上我怎么办?”路生梅着急而无措。

耄耋之年,白发苍颜,路大夫放不下的依然是她的患者。

路生梅在佳县家中接电话为患者义诊(1月14日摄)。她的手机从不关机,被大众称为“路大夫热线”。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53年前,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榜首次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时,没有人以为这个城里姑娘会待得久。

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在此交汇,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县城三面环水,峭壁树立,守着黄河却吃水难。民间歌谣描述:“悬崖峭壁石头城,一瓢清水贵如金”。

那时的路生梅扎着两条麻花辫,满怀等候。她自己也不曾想到,这儿将成为她未来50多年留恋不走的“家园”。

凌凌独西行

1968年,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结业。她神往着自己的未来,去北京一家闻名医院作业,尽力成为一名儿科专家。

但是,校园的一则告诉,改变了她的命运轨道。

那一年的医科生是统一分配,路生梅的分配地是条件艰苦、医疗资源缺少的西部县城。

接到告诉,路生梅就拾掇行装,包裹里满是精心挑选的医学书籍。她服从分配的理由很简略:“我是祖国培育的。祖国哪里需求我,我就到哪里去。”

路生梅(右)与搭档一同去佳县店镇贺家沟村一名卧床不起的患者家义诊途中(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时值隆冬,她一路西行,乘火车、搭货车,蹲在穿羊皮袄的老乡中心瑟瑟发抖。连着几日受冻、波动,这个单薄、衰弱的姑娘总算抵达佳县县城。

那是路生梅永久也忘不了的一个早晨。她拎着包裹,穿过县城狭隘的大街,郊外坑坑洼洼的土路止境,几排墙皮坠落的旧窑洞便是她未来的作业地——佳县公民医院,“一个城镇卫生院的规划”。

瞬间,路生梅的一腔热血凉了半截。

路生梅(右)与佳县中医院儿科医师高苗苗一同讨论患者病况(二零二零年4月8日摄)。路生梅坚持传、帮、带年轻人,教授自己的医术。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其实,应战才刚刚开始。“其时这儿不只吃糠咽菜,吃水、用水都得靠驴从黄河里拉。”路生梅回想,污浊的黄河水沉积后才干喝,每天只需一瓢。

住窑洞,她连火都不会烧,只能睡酷寒的土炕;收支医院,路旁是一片荒坟:下乡出诊,常需求走几十里路,动不动感染一身跳蚤、虱子……

初来乍到的路生梅一面过“日子关”,一面在搭档和患者的等候下投入到严重的作业中。

“我的专业是儿科学,但这儿却没有分科。人家听说是北京来的大夫,就觉得你什么病都能看。”路生梅说。

在佳县中医院门诊义诊的路生梅,没有患者时坚持看书学习(二零二零年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为了不让患者绝望,她抓住全部时间和时机学习各种医学常识。白日坐诊、出诊,夜晚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日子的常态。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能。不少老乡习气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准专科医师”生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师。

定定住天边

人口不足3万的佳县县城,只需一条主大街。大街后的窄巷中,有两口窑洞,便是路生梅的家。家中的摆设简略到破旧,火炕、木沙发、三合板书桌、门扇坠落的衣柜……50多年来,这儿的主人也没增加多少家当。

“刚来时也没想到能在这儿落户,一待便是一辈子。”路生梅坦言,有段日子,走与留,在心头重复衡量。她曾想报考研究生持续进修,“不是怕苦,而是想去攀攀医学顶峰”。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