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档案”浓缩臧立君一家70年幸福生活

2021-03-03 09:58:52 作者: “家庭档案”

85岁的臧立君(左)与84岁的老伴儿任志勤。

臧立君、任志勤年轻时的合影。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家住沈阳市大东区的臧立君一家具有多项荣誉: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辽宁省文明家庭、沈阳市才艺之家、沈阳市十大魅力家庭……这些荣誉的背面,一方面是臧立君对家风的营建,另一方面是几十年来持之以恒对家庭档案的集纳与收拾。臧立君说,集纳档案的进程也是凝集家风、传承家风的进程,全家获益匪浅。

早春的沈阳,乍暖还寒。记者走进沈阳市大东区臧立君所住的小区,很快就在一个车库的大门上看到了“臧立君作业室”几个夺目大字。未见其人,先见其字,采访的距离感一会儿就缩短了。

推开单元门,拾阶而上,走廊两边的墙壁上,悬挂着装裱精巧的臧立君书法作品。本来一般的空间,由于有翰墨装点而变得神韵悠远。房门翻开了,身着赤色毛衣的臧立君和老伴儿浅笑相迎,浓浓的笑意与暖意迎面扑来,记者被包裹在春风里。

宽阔的客厅并没有由于地上中心放置了一张乒乓球桌而变得拥堵,相反,桌案上有条有理摆放着的家庭档案材料,让堆积的年月气味充盈着整个空间。

70年前开端着手集纳材料

用“出其不意”四个字归纳85岁臧立君的人生是比较恰当的——他本是铁岭昌图人,却在年少时孤身一人到长春读了初中;他本是学的中文专业,但参与作业后却走进了体育圈,并屡次担任国内排球、羽毛球裁判,游走国内;他的作业本与体育相关,但退休后却拿起了毛笔,办起了书法班,桃李满天下;他本是业余喜爱,却由于17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用专业办法建起了齐备的家庭档案。

臧立君从小便是一个喜爱保藏的人。小时分家里日子困难,臧立君舍不得丢掉一纸一物,一朝一夕,保藏认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了根。

1951年的初小毕业证,是臧立君保藏的第一份家庭档案材料。臧立君心细,由于忧虑常常翻阅会导致这些原始材料磨损或丢掉,他就将许多重要的家庭档案纸质材料进行了翻拍,并汇集成相册,什物则被他保存起来。记者看到,那张被翻拍的初小毕业证笔迹明晰,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痕迹。

从1951年保藏自己的那张初小毕业证开端,臧立君连续着手搜集与自己及家庭相关的档案材料。

实际上,那时分的臧立君并不知道“家庭档案”这个概念,他只知道这些标记取年月、记载着改变的证件、相片等不能丢掉,由于它们是自己和家庭生长的见证。

从2004年起,臧立君开端有了“家庭档案”的概念。在各级档案部分的支持下,他的“家庭档案”越来越正规化,内容丰厚,条目明晰,内在也愈加丰厚起来。

到现在,臧立君的家庭档案包括26大类、合计近万件,其间,仅证件、证书、相片等纸质材料就已装满了80个档案盒。

为了便于查阅,仔细的臧立君特意为家庭档案制作了总目录。翻开总目录,26大类档案内容赫然在列——证书类、聘书类、教案类、报刊采访报导类……在档案总目录里,不只规划有“家庭成员简介”这个子类,还有家庭成员的艺术简介。

依照总目录的指引,记者拿到了标记取“各报刊登文章材料”类的档案盒。翻开档案盒,里边还有一张目录表,在这个表格里,臧立君用飘逸的笔法,将这个盒内一切关于他的新闻报导的刊发日期、报纸称号、记者名字等逐个明晰标示。按图索骥,记者抽出了其间一份报纸,在大篇幅的报导中,臧立君正静心收拾材料,稿件标题夺目:《家庭档案见证年代变迁》。

臧立君的家庭档案现已成了“全国样本”。在一本厚厚的留言簿上,来自天南海北的参观者纷繁签字留言,其间一个留言写道:“向臧老问候!向臧老学习!”敬仰之意栩栩如生。

16字家训既是总结也是提示

开端保藏家庭档案材料时,臧立君的老伴儿任志勤是不太拥护的。这不能怪任志勤。那时,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七家共用一个厨房和厕所,屋里连回身都费力,哪还有当地寄存材料呢?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