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傅文婧、王旭3月13日报道:开课题、做实验、跑调研、写报告……你以为在说大学生的日常?不,这里是中学生的课堂。从“回家作业做了吗?”到“研究课题定了没?”,在上海市徐汇中学,学习的氛围有些不一样。虽然还是中学生,这群少年做起研究来却俨然一派大学生的风范。
智能自动驾驶实验室里,学生正在听课
中学生的研究报告超过硕士生?
每周二下午,徐汇中学的同学们都会走进“五花八门”的实验室,去完成他们的拓展课程。无论是初中部或高中部,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度过愉快充实的两个课时。
他们可以在火星车实验室里体验火星车互动系统;可以在卫星制作与应用实验室亲手组装调试“易拉罐卫星”;甚至能够在大飞机模拟飞行舱里学习如何驾驶波音787客机,或者在高铁列车模拟驾驶室里学会如何将CRH380动车组列车精准停靠到站。当最前沿的科技在学校实验室中重现,探索和创新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火星实验室
将前沿科技知识引入基础教育,进行科创实践是上海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为此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上海师范大学科技策划与传播中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推动成立了上海中小学新科学新技术创新课程平台(简称双新课程平台)。
目前该平台已经开设12门课程,由高校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担任课程指导。试点学校可自愿申请开设课程,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徐汇中学开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程序控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设计应用、多彩的功能膜、走进地理信息技术、简易空气净化器的制作及性能评价以及3D建模与交互设计等7门课程,涵盖了信息工程、材料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工程等多个领域。
考虑到科创实践的难度,徐汇中学的双新课程均为长期选修课。学生需要花费2-3个学期进行学习,经历开题、实验或调查研究、报告写作以及模拟答辩等完整的课题研究过程。最终学生们还会与其他试点学校的学生一同接受学生学习经历社会化评价,由双新课程平台邀请的教育界和科技界的专家进行评判。
今年徐汇中学共有102名学生参加线上评审,并全部被授予“优秀证书”,答辩优秀率100%,连续第四年保持评定优秀课题人数全市第一。其中,高二学生刘铿铿今年所做的有关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任课教师胡闵爱说,有教授表示他的研究报告“已经超过了一些硕士生的研究”。
环境工程实验室里,学生在认真观测样本
双新课程究竟让学生学到了什么?
刘铿铿的情况并不常见,胡闵爱坦诚地说,“中学生做出很有价值的课题可能性不大”,这也不是课程学习的目的。他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这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会持续反思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种“分数不能衡量”,但却能够让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很多年后,一道题的解法可能会忘记,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
这不是一种可以轻易获取的能力,学生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崩溃时刻。“有的实验耗费的时间很长,一节课做不完,但等到下周试剂可能就不能用了,学生就需要重新来”,这种折磨即便受到长期学术训练的硕士、博士都会崩溃,更何况中学生。钱张敏老师觉得这是教学的最大难点,“但科研就是这样的,推翻了重新来也是常有的事情”,意料之外的挫折教育会让学生们的体验更深。
虽然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但高二(1)班的顾隽扬表示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不是光在那里背书、做卷子,而可以自己去体会、去调查。”在过去的一学年中,他参加了“走进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学会了GIS运用并完成了《徐家汇街道英语培训机构选址的区位因素研究》。所谓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等政府与企业信息化中正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在研究学习中,顾隽扬通过GIS和实地考察,在报告结论中为培训机构选出了几个最佳开办地址。他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自己去研究的话,比听老师讲,记忆更深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