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岩认为,对科研如何评价其实是有一种导向功能。所以许多专家更愿意去做高深的研究,去争相发表研究论文,而不能沉下心来搞育种研究。
此外,在国家层面,种子法还不够完善,许多作物品种尤其是杂粮,未能受到有效保护。比如绿豆、小豆、豌豆,大麦、燕麦等。有的甚至未能被审定、登记。
说起种子被“卡脖子”,大豆常被外界视为标志性作物。资料显示,多年来国内大豆产量为1500万吨左右,即使近两年增加了种植面积,但总产量仍不足2000万吨。
2020年国内大豆累计进口达10032.7万吨,首次突破1亿吨。据此前报道,国内大豆亩产平均约130公斤,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大豆依赖进口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
柴岩认为,大豆大规模进口并不是被“卡脖子”的原因。进口是市场行为,有需求就需要进口。但育种研究不能放弃,不仅是大豆、玉米以及杂粮作物,“甚至所有农作物的育种研究都应该得到重视”。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刘永忠研究育种多年。他也提到,大豆本起源于中国,而中国对大豆研究也有先天优势,但相关研究做得远远不够。
刘永忠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称,种业是一个全流程的产业,至少涉及种源、鉴定、评价、扩增、改良、创新应用六个方面。前五个都是关键,而且也是创新应用的前提,前面做不好,后面创新也无法真正应用到农业实践中。
他提到,比如种源问题,要善于利用起源中心的种质资源。玉米起源于南美,就需要从南美引进资源进行研究。相反,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国内对大豆的研究,并未充分利用起源地的优势。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孙连军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种子被“卡脖子”原因主要是原始创新性技术和理论不足。
他提到,以美国为代表的种业发达国家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企业投入研发动力足,投入资金大。而国内种业创新目前是以科研院所为主体,产、学、研链条结合存在一些薄弱节点。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在刘永忠看来,种子农业翻身仗需要全国一盘棋,全流程的问题需要全流程去解决。孙斌则认为,打好种业翻身仗,首要任务是扶持种子企业发展,扶持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孙斌还表示,地方政府要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不管是国企、科研机构还是民营企业,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此外,科研、企业要通力合作协同发展。
据其观察,目前种子行业存在产业规模发展不均衡、突破性品种不多、科研投入不足、高端研发人员短缺等多个问题。
孙斌在两会期间提交了相关建议。他认为要在种质资源库建设,育种研发条件建设,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国家级大豆育种基地建设方面下功夫。
其实早在两会之前,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及了农业种子问题,之后农业农村部做了相应部署。
比如粮食安全实行“党政同责”,提高小麦、籼稻最低收购价,建设高标准农田和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实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孙连军表示,“卡脖子”的比喻非常形象,我们被别人用两只手卡住了发展的脖子。那么破解也是“两手战略”。一只手是原始创新,中国农业要想弯道超车必须有原始创新的技术,在技术层面有突破性进展。一只手是“组网”,将国内育种产业单元连结起来,形成整体的研究网络,发挥合力。
他举例称,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高铁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人、财、物流通更加便捷。种业“组网”可以让资源、技术等要素得到高效配置,达到类似效果。
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种子“卡脖子”的问题,目前已是农业农村部的重要工作之一。
据新华网报道,“今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农业农村部第一次部党组会研究的就是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