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春逝世,那个拍火车的摄影师走了

2021-03-13 15:59:03 作者: 王福春逝世,

王福春逝世,那个拍火车的摄影师走了

1995年,齐齐哈尔-北京。

● 现在还在继续拍摄这个专题吗?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一直都在拍。现在的乘客和以前比,对相机的戒备心理更重,也更加注重肖像权和隐私权了。我还记得2015年7月10日,我从上海坐高铁到杭州讲课,因为拍摄一位年轻母亲和孩子玩手机,被孩子父亲当成坏人,一把掐住脖子,第一拳打松了门牙,第二拳打得我晕头转向。

王福春逝世,那个拍火车的摄影师走了

1995年,西宁-格尓木。

王福春逝世,那个拍火车的摄影师走了

2010年,北京-沈阳。

● 以前学美术的经历对你后来的摄影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当然有,我把在绘画中领悟到的美学思想融入摄影,作品里不自觉地就带有许多艺术思考,尤其是以前学习的漫画,对我现在搞幽默摄影帮助很大。

王福春逝世,那个拍火车的摄影师走了

2003年,鸡西,放不下的“牵挂”。

我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上学的时候,有老师说文学是一种“人学”,其实我觉得,摄影也是一种“人学”。摄影师要有文学家的思想、哲学家的思辨、美学家的愉悦和漫画家的幽默。只有做一个全才,把这些都融入你的照片里,作品才会有看点。

王福春逝世,那个拍火车的摄影师走了

1987年,哈尔滨,艺术殿堂变商场。

● 您曾提到后期编画册挑图时发现初期拍摄的“宣传体”照片与后期自由抓拍的照片格格不入,是什么启发了您的拍摄风格转变?

以前我们没有很多机会看到国外的作品,记得80年代吧,我们那办了一场日本摄影师久保田博二的展览,对我冲击很大,我第一次知道照片还能这么拍。

王福春逝世,那个拍火车的摄影师走了

1986年,哈尔滨,新婚“新装”。

王福春逝世,那个拍火车的摄影师走了

1999年,上海,动迁户的“新居”。

后来又受到布列松和萨尔加多的影响,在捕捉瞬间和画面美感方面得到许多启发。但我在拍摄时不会去刻意模仿,我就研究适合自己的题材和方法。

王福春逝世,那个拍火车的摄影师走了

2018年,厦门,共享单车堆积如山。

● 《地铁里的中国人》这个题材是怎么来的?

2002年我搬到北京,家就挨着地铁一号线。那时候我乘地铁从来不坐,不自觉地一直来回边走边拍,那时候我就感觉地铁也是属于自己的题材。

王福春逝世,那个拍火车的摄影师走了

地铁上的孩子。

在地铁上拍照和在火车上还不一样,刚开始在地铁上我用徕卡,怎么拍都糊。“不拍不行,拍了又不成”,我急得要命。2005年我尝试了儿子送的松下数码小相机,一下就被成像效果征服了。现在我兜里常揣个索尼黑卡相机,走到哪儿拍到哪儿,很多时候“手比脑子快”,下意识就按了快门。

王福春逝世,那个拍火车的摄影师走了

图片中的人和现实中的人“无缝对接”。

● 《火车上的中国人》广受好评,《地铁里的中国人》也多次展出,您现在正在整理《生活中的中国人40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