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石油新纪元铭刻历史坐标的长庆人

2021-03-16 11:59:48 作者: 为中国石油新

60后长庆人张文正——与石头打交道的“石头人”

“跑步上陇东”10年之后,在终点站甘肃庆阳庆城县,迎接来了一个背着行囊,沉默少言的大学生,拿着浙江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的毕业证,叫张文正。

“我从小就喜欢玩石头,扔石头”,没想到,这一次相遇,就是一生,此后的近40年,像一块石头一样不爱说话的张文正和世界上最难开采的磨刀石打了一辈子交道。

鄂尔多斯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但油气资源普遍具有“低渗、低压、低丰度”特性,在这里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属于世界级难题。

在当时中国的科学领域里,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热演化与烃类成因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没有成型的技术参考,没有适用的试验装置,一切都要白手起家。张文正通宵达旦地改方案,查资料……他要自己开发研制高温、高压热模拟试验装置。张文正带着助手从西峰跑到西安,从上海跑到江苏,从胜利油田跑到四川油田,只为寻找能够加工试验设备的厂家。因为反应釜是玻璃的,大冬天他脱下棉袄外套将他的玻璃器皿包裹起来,一路上用胳膊肘护着不让别人碰,陶瓷加热炉死沉死沉,比磨刀石还沉,又不能托运,张文正和助手只能挑着扁担,一路赶火车、挤交通车。最终,从江苏无锡把几百斤重的陶瓷加热炉“抱”回甘肃庆阳。接着,张文正和助手踏遍了陕甘宁的沟沟峁峁采集样本,为试验做准备。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实验室设在当地一孔极其简陋的窑洞里。窑洞里没有水,每天清晨,张文正和他的助手高高地挽着裤脚,戴着草帽,像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一趟一趟忙着挑水,用来冷却加热炉。汗涔涔的脸上却是挡不住即将收获的满心喜悦。风天也挑,雨天也挑,一年365天,从不间断。在采集试验样品的路上,张文正和他的助手赶公交车,挡三轮车,甚至赶毛驴车儿,到了煤窑里,甚至要匍匐着前进。在那孔环境极差的土窑洞里,七八台炉子同时运转,窑里气温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张文正和助手每隔两个小时就要记录一次观察数据,反复实验,就是为了获取误差最小的那一组数值。

700多个日夜后,张文正的试验成功了,获取了国内“煤成气”第一套完整理论的基础数据,为长庆油田1989年发现靖边大气田提供了理论依据,开创了长庆油田天然气发展新纪元。

张文正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继续与石头较劲。在他和长庆广大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艰苦的技术攻关和勘探实践,发现了中国最大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再次拉开了姬塬油田勘探的序幕。目前,这些区域都已成为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增储上产的重要区域。

张文正有一个年轻的同事,叫范立勇,他同张文正干着一样的事情,同磨刀石打交道。由于工作表现优秀,范立勇去年被国土资源部关注并发来调函。在此后的三个月中,范立勇经过了艰难的选择,最终决定去北京工作,临走几个朋友为他送行的时候,第一次见到这个1米83的山东汉子痛哭流泪。他说我一毕业就在长庆工作,已经快20年了,我走了放不下三个东西: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研究的石头。

仅仅正式调任半个月后,范立勇又向组织提出了申请,请求回到长庆工作。这就出现了一个戏剧的场面,还是那帮人,在半个月后又把送行改成接风。

“我去了半个月,重新思考了一下自己,我觉得还是放不下这三个东西,我这次回来,哪都不去了”——这位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的硕士从此多了一个绰号:送不走的老范,简称“范不走”。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庆油田成为我国增储上产最快的油田。一步一台阶,一年一跨越,长庆油田靠的就是科技创新这个“金刚钻”,率先攻克了低渗透油气勘探开发世界级难题,目前页岩油、致密气等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丰硕成果背后,离不开手握“金刚钻”的科研专家们。经过10年持续科技攻关,特别是近3年勘探开发理念不断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性进展,2019年9月长庆油田在甘肃庆城发现了国内最大的10亿吨级页岩油大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