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石油新纪元铭刻历史坐标的长庆人

2021-03-16 11:59:48 作者: 为中国石油新

70后长庆人梁冬——好汉坡上走出的好汉

张文正在陕甘宁蒙大山深处找石头的时候,在陕北安塞,信天游的故乡,一身红装的采油工梁冬在大雪天带着他的队员攀爬一个陡峭的山梁,叫阎王坡。

梁冬当时也没有想到,他和他的队友们,硬是用脚,把恶名昭著的阎王坡踩成了美名远扬的好汉坡。

善良安塞油田位于圣地延安,是长庆油田开发时间最早的油田之一,也是我国陆上开发最早的亿吨级特低渗透整装大油田。

1989年9月,刚刚走出校门的梁冬被分配到安塞油田,成为一名采油工。2年后,他成为“好汉坡”王三计量接转站的第一任站长。

“好汉坡”因山势险峻,沟壁陡立,常有人和牲畜不小心滚下坡去,摔伤摔死,在群众中流传着“上了阎王坡,十人九哆嗦,从上往下看,吓得魂魄落”的顺口溜。

1991年初冬的一天,寒风肆虐,大雪纷飞。刚巡完井的同事急忙回来汇报,在好汉坡顶一部抽油机尾轴平衡块掉落,已无法正常工作。可由于雨雪正大,路面泥泞、湿滑,抢修的吊车、工具车根本无法出行,维修所需的材料也无法运送至井场。大家都很着急。

我国当代文学家贾平凹在纪念长庆油田开发建设五十周年文学座谈会上感慨的地说:“长庆数万人为国家做贡献,为石油做贡献,非常不容易。希望大家记住长庆油田的丰功伟绩,让石油人的精神永远成为这个时代的正能量”。

6300万吨实现的第三天,长庆油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付锁堂在长庆展览馆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的专访,节目的尾声,主持人古兵突然追加了一个问题:“付总,我想知道长庆油田能创造这样伟大的历史记录背后的秘诀是什么?”

“石油工人心向党,我为祖国献石油!”回答脱口而出,铿锵有力。付锁堂的身后,呈现着长庆油田从黑白到彩色,从小油田到大油田的历史展项。

6300吨实现的当天,展览馆里年龄最小的90后“山丹丹”赵佳蕾在经过长庆劳模,长庆英烈展墙时,对第二年即将就要退居二线的馆长杨良喜说:馆长,今天我能不能向这些劳模英烈送上一束鲜花?

他是张栋,代表着所有长庆的奠基人。

他是梁冬,代表着所有长庆的一线油气职工。

他是张文正,代表着所有长庆的科研工作者。

他是陈思扬,代表着长庆的未来和希望……

他更是他们,是更多默默无闻的长庆人,是这五十年间为了祖国的油田事业爬过山、流过汗、出过力,甚至流出鲜血献出生命的每一个平凡的长庆人

昨日丰碑,已成历史;唯有明天,不可限量!

“产量就是命令,停井就是停产。决不能雪停后再抢修了,必须马上恢复生产!”梁东立即带领4名大班,扛起棕绳、撬杠等百十来斤重的“土工具”,沿着接近70度的陡峭山路,一步一打滑往好汉坡上爬。雨雪交加,泥泞难行,不足300米的垂直路程,他们整整用了40分钟才到达坡顶。

平衡块是个铁疙瘩,接近一吨重,平时都是用吊车往起拉。但那天,他们硬是咬着牙用撬杠和棕绳,“人拉肩扛”终于把平衡块重新装进了抽油机尾轴里。

当抽油机重新开抽的那一刻,每个人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时候他们已经在刺骨的寒风中没吃没喝干了整整7个小时,头发、眉毛上都结了一层冰碴子,一个个都累的瘫坐在地上,但心里却是热乎乎的。

“安塞油田苦不苦?每天要吃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就这样,在安塞油田创业之初,采油工每天在这片山沟间顶风冒雨,爬上爬下,忘我工作,硬生生将群众口中的“阎王坡”踩成了采油人的脚下“好汉坡”……后来,长庆采油一厂沿坡凿路修梯,修筑了463级台阶。

“安塞油田出好汉,好汉坡上好汉多”,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两次登上“好汉坡”,深有感触地道。30多年来,这条巡井的羊肠小道,被时光砥砺成壮美丰碑,在延河岸边熠熠生辉,成为长庆文化一面鲜红的旗帜,更成为长庆人的精神圣地。

背景资料:1983年7月,位于陕北安塞的塞1井获64.45吨高产油流,掀开了一个亿吨级整装大型油田——安塞油田的面纱,揭开了长庆油田“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的扉页。“好汉坡”位于长庆安塞油田腹地,紧邻王三计量站,海拔约1300米,坡度70多度。除了“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好汉坡精神之外,长庆油田形成了苏里格精神和山丹丹精神,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长庆磨刀石精神和“不甘人后,勇争第一”的长庆作风。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劳模先进,从党的十九大代表杨义兴到全国劳模刘玲玲、顾燕、吴春生、陈思杨,再到梁东平、景忠峰、侯宁等一大批新时代“长庆工匠”,他们不仅成为长庆石油人共同追的星,更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弘扬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