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胶州湾海星暴发的原因找到了!每天捕捞10万斤,还需十几天!

2021-03-17 09:17:54 作者: 青岛胶州湾海

齐鲁网讯 最近,在青岛胶州湾近海海域出现的大量海星,给水产养殖带来了危害。记者从青岛市海洋发展局了解到,目前已允许养殖户使用地笼等渔具,海星日增捕捞量达10万斤,养殖户预估还需捕捞最少十天。

已捕杀海星45万斤

再不彻底清理会耽误蛤蜊放苗

经调查,此次海星暴发主要集中在胶州湾海域牡蛎、蛤仔底播海区,粗略统计密度平均50个/平方米,受灾面积约10万亩,预计造成经济损失约1亿元。

海星暴发后,当地渔民采取人工采集等方式捕杀海星约有45万斤。张先生是红岛渔港的一名养殖户,主要养殖蛤蜊和海蛎子,他告诉记者,受这次大量海星入侵的影响损失了几十万元。“我养的海鲜差不多3000亩,现在雇了潜水员还有拖网,来回拖,地笼作用不是很大,所以主要是靠拖网以及潜水员下去摸海星。”张先生介绍,他家每天捕捞上来的海星数量约五千斤,同时,这两天数量有变少的趋势。好在,打捞上来的海星得以出售,“有很多南方或者东北那边的商贩,基本上4块左右一斤。”张先生透露,除去雇船、雇人等成本,捞上来的海星勉强能弥补二十万元左右,但也不能弥补此次养殖水产品的损失。

另外一名养殖户告诉记者,他每天打捞上来的海星也有5千斤,而且他预估清除海星至少还需15-20天。

除此之外,眼下正是放蛤蜊苗的日期,海星没法彻底处理,就会推迟放蛤蜊苗的日期。“苗最好就是清明节前后,放晚了就会死掉。”养殖户说到。

已允许使用地笼

养殖户预估还需捕捞10多天

解决海星增多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捕捞。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洋管理保障中心工作人员韩兵介绍,3月11日下午,接到养殖户反映后,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立即组织有关专家赴现场进行实地查看,并组织部分贝类养殖户进行交流座谈。并结合专家意见和渔民诉求,决定允许养殖户使用大网目地笼网进行海星捕捞。

“养殖户使用地笼网进行海星捕捞,是在胶州湾海域内,限定时间截至四月底,同时,我们建议养殖户,结合使用潜水员进行作业,以及拖网。”据韩兵介绍,从上周六开始,每天海星打捞量都增加10万斤以上。

PS:地笼属于山东禁用渔具 红岛渔港为特殊情况

山东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强海洋伏季休渔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曾要求,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渔具和定置串联倒须笼(俗称“地笼”,全年禁用)。因此,此次允许养殖户使用地笼是在特殊情况下,为此,青岛海洋发展局还将织渔政部门加强对地笼网、拖网等特殊网具的使用监管,对以清除海星为名违规作业,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此次海星暴发,

专家分析主要有三点原因

此次暴发的海星主要为海星纲的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是我国黄海沿岸常见的冷水性种类,最适生长温度15-20℃,适温上限25℃,在10月至次年1月进行繁殖。海星是贪婪的掠食性生物,对分布区内底栖动物的生物群落组成影响极大,是一种生态敌害生物,也是海水养殖产业的重要敌害生物。

此次海星暴发,专家分析主要是因为这三点:

一是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海域水质的营养盐、pH值、水温等各种水文因子的变化为海星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天然条件。海星繁殖力强大,成活率极低,但有研究表明,若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微小变化,造成海星幼体成活率提高,那么在几乎没有天敌的情况下,海星将极容易大量增加,海星从深海移动至浅海,致使海星在贝类养殖区迅速蔓延、暴发。

二是海星的摄食习性。海星具有向食物富集区聚集的习性,主要捕食双壳贝类、海胆、牡蛎和海葵等。胶州湾作为贝类养殖区域,其底播的牡蛎、蛤仔等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为海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环境基础。有科研人员在贝类养殖区做过调查,养殖区内的海星往往很多,但养殖区外就特别少。2007年以及今年青岛海星暴发,几乎都是发生在养殖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