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逢买鞋必“过毒”,成了一种年轻人的仪式感。
所谓“过毒”,就是指把球鞋和潮品的照片,通过拍照的方式经过“得物(毒)”平台鉴定师鉴定后,给出的正品结果。
一双限量款的运动鞋如果有第三方平台的鉴别证书和认证扣,那么就基本坐实了“正品”的身份。
如今,防伪“四件套”却遭到“克隆”,假的鉴别证书、认证鞋扣、包装盒和胶带。
一双仿冒运动鞋,配上假冒的“得物App包装”后,就被不法分子当成“品质商品”,并以正价售卖。
炒鞋到鉴定
“炒股不如炒币,炒币不如炒鞋”,2019年,“炒鞋”一词猛然闯入许多普通人的视野。
“大学生炒鞋年入50万”“炒鞋赚首付”“囤货127双Yeezy,两天转手赚得150万元”……
一双原价1000多元的鞋子,挂上二手平台转卖,眨眼间就能涨到1万元以上。据相关球鞋交易平台统计数据,去年8月19日一日,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个热门款的成交金额就达到4.5亿元,超过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2019年上半年,购买量最高的用户,共买下5703双球鞋。交易量前十的用户仅仅半年就完成了23635次交易,达成约3400万元交易额。
炒鞋这种投机行为,本来就是一场危险的游戏,一些人囤货哄抬价钱,也有高额借贷疯狂加杠杆,隐患重重传递。2019年10月,央行发出警示函称,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还点名批评了得物在内等多个炒鞋平台。得物迅速发布了“鞋穿不炒”的倡议书。
得物,生而逢时
球鞋作为一种时尚单品与投资期货,当着人面质疑球鞋的真伪本身,已经成为了冒犯,值得人们立刻脱下鞋来跟你Battle三百回合。
靠炒鞋起家的“毒”APP,后来又孕育了一个大生意,卖潮鞋、做鉴定。
在这个莆田货满天飞的不确定性年代,得物的一个“真”字无疑给了一种吃了铁秤砣式的踏实确定性。
2020年1月1日0点毒APP正式改名为“得物”。官方团队表示,这次改名为得物,实际上是为了让品牌的名称更加具有指向性,让用户看到品牌名字就能大致知道品牌的业务方向。
而得物App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球鞋交易平台,有数据显示,当下,每三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使用得物App,该平台75%的用户为90后,其中Z世代为主力用户,这一群体在潮流领域的消费力十分可观。
2015年,虎扑率先感受到了Z世代对于潮鞋的狂热,先后推出了"识货"和"毒",得物针对中高端市场,识货主打性价比,在市场布局上完成了互补。得物的出圈是2018年王思聪等的社交推荐,随后,炒鞋作为一个风口,得物彻底火了。
在用户端,“得物”2019年一个月日均下载量破25万、APP下载总榜前三,2019年8月,毒APP注册用户突破1亿,DAU约800万,2019全年交易达60亿-70亿元,估值超10亿美元。
在资本端,根据天眼查信息,毒APP最早于2018年获得虎扑资本天使轮融资,2019年2月,获普思资本、高榕资本、红杉资本中国投资,2019年4月,拿到了DST Global参与的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十亿美元,跨入独角兽行列。
在球鞋交易细分领域中处于领先位置,得物可谓一家“毒”大。
得物最以为傲就是“球鞋鉴定”,这让得物具备不可替代性,同时也让收取服务费变得"理所当然"。
在平台上,卖家发布的商品,要先在平台进行真假鉴定后,再进行发货,平台会从中向卖家收取成交价1%-5%不等的服务费。
目前,得物APP已经累计鉴别超过42175740件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