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推墓地贷,挣“死不起”的钱安心吗?

2021-03-18 17:24:40 作者: 银行推墓地贷

文| 徐媛

近日,媒体报道称,昆明一陵园与当地银行联合推出“墓地按揭贷”,最高能贷款20万元,期限可达10年。该陵园市场部负责人称,此行业特殊,不需要抵押。此消息引发争议,云南西山北银村镇银行一名客户经理表示,“这个产品已经暂停了,接下来也不会推出。”这是继九江银行的彩礼贷之后,又一款引发争议的贷款产品。

虽然银行工作人员说,这其实是个消费贷,墓园推销时说成了按揭贷,才造成了负面影响。但不管叫什么名字,本质并无不同,即老人相中墓地后,子孙为其偿还贷款。银行将落土为安的传统风俗,变成财源滚滚的生意。当然,从商业逻辑上看,有需求就有供应,只要不违法,一切皆可贷。如今墓地资源紧缺,陵园变成“另类楼市”,死不起、葬不起成为国人的普遍焦虑。墓地贷的推出,可以解一些家庭的燃眉之急。这样老人死后能有一个满意的归宿,子孙赢得孝顺的美名,银行赚得了利息,简直是一箭三雕。

但问题在于,墓地或者说天价的墓地,并非一个完全合理、必须的存在。“死不起”不是说死无葬身之地,而是买不起想要的墓地。墓地价格的高企,除了受资源紧缺和供需矛盾影响外,背后还有攀比求贵和市场炒墓之风的推波助澜。要解决国人“死不起”的痛点,不是靠鼓吹个人努力奋斗,借钱买地,在一众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而是要靠移风易俗,改变国人的丧葬观念,在缓解墓地资源紧张的同时,防止墓地被当成商品买卖炒作,抑制价格的过度高涨。

墓地贷鼓励老人放开想象,放下包袱,没钱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只要能风光大葬,死得体面,让子孙后代背负贷款也没关系。这何尝不是一种对子孙后代的孝心的绑架?何况,放眼全国市场,贷款20万的墓地,算得上是“天价”了。而“天价墓地”早已被人诟病,每次一曝光都引来无数唏嘘,政策多方限制,现在竟然被摆上台面,包装成金融产品,堂而皇之地出售。银行如此推波助澜,当真的是觉得什么钱都可以赚?

在视频中,营销人员称未来“土地越来越少,还会继续上涨”,这恰是在贩卖“死不起”的焦虑。不管其市场前景如何,作为一款新兴产品,墓地贷已经成功地戳中了大众的痛点。连买个墓地都要分期付款,很容易让人感觉,“死不起”愈来愈成为不可抗拒的现实。

很多网友感叹“生前当房奴,死后当墓奴”,“一生都在还贷,死后还要子孙还贷”,连死都不能死得轻松,都要负债累累,这是何等的无奈和悲戚啊!由此产生的无能和无力感,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世人的生存焦虑。可见,墓地贷不是在为人生的终点提供一条体面的出路,而是在给尚未松动的传统观念再套上一把沉重的枷锁,让生存这件事变得更为艰难,更为黯淡无光。

更令人担忧的是,银行推出墓地贷,并不仅仅“给客户子女或孙辈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更是允诺贷款无需抵押,这相当于用很低的门槛,把杠杆引入到墓地生意之中。墓地的投资回报率已经远高于市面上大部分的理财产品。利益驱动下,炒墓者势必会蠢蠢欲动。

这些年,因为墓地资源紧张,墓地价格连年增长,大城市的墓地价格被炒到了天上,甚至超过了房价,逼得居民在周边城市买房来放骨灰盒——使用期限从20年扩大到70年,一处房产可以同时安置多位先人,性价比更高。看似灵活的应变方式,背后透露的恰恰是“死不起”的荒唐和辛酸。

要改变“死不起”的困局,需要增加公益性墓地资源的供给,也需要社会整体观念的松动,若每个人树立起“厚养薄葬”的绿色殡葬观念,天价墓地自没有存在的土壤。银行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就为落后的传统观念煽风点火,让本就严峻的问题变得更为严峻。现在银行已经停止了这项服务,但反思没有结束。无论是彩礼贷,还是墓地贷,希望银行能够从中汲取教训,明白哪些钱可以赚,哪些钱不能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