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一本小说,用12张城市切片透视深圳

2021-03-30 21:14:04 作者: 对话|一本小

3月28日上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邓一光在北京发布了他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评论家潘凯雄、孟繁华,青年评论家李壮等嘉宾参加了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

邓一光居住在深圳十余年,写了五十余篇“深圳系列”小说,这些写作逐渐改变着人们对深圳的成见,也被当作“现象级”城市写作。十年前,龙华还是尘土飞扬,城中村、工厂云集的关外,如今它摇身变为龙华区,从“福田后花园”变成了“深圳北中心”。这部以“龙华”为题的小说集,细数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迁,也书写了在时代进程中的个人故事。

邓一光

《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中,邓一光用12张“深圳切片”展现出鲜活的深圳城市风貌。他像波德莱尔漫游巴黎一样观察深圳,在他的笔下,有修车工人、流水线工人、保洁工人,也有问题少女、瑜伽教练、音乐老师、高级技术人才。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构成了深圳这座城市的众生浮世绘。在发布会中,邓一光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这部小说集,也与评论家、现场读者共同探讨城市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与城市写作。

邓一光的长篇《我是我的神》曾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十强。在居深以后,其书写的数十篇关于深圳的中篇、短篇小说,富有现代意味,呈现出与以往作品不同的美学风貌,书中收录的中篇小说作品《你可以让百合生长》,获得获首届柔石文学奖中篇小说金奖、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获得2011年度中国作家优秀短篇奖。

在龙华跳舞:惊心动魄的城市片段

本书有一个很有趣的标题——《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关于这个标题,邓一光说:“龙华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开端,很多大型工厂,最早在广东落地的时候就是落在龙华,能够在龙华这样的地方跳舞,其实表明现代化和城市化体现在个人身上。”

邓一光曾去过一个深圳著名的企业富士康,“富士康在深圳的这个企业有几十万员工,它的中央食堂是花人民币十亿打造出来的,而在员工们上下班时,我感觉站在那里地皮都在抖动。在工业化的快速积累、快速生产、快速建立的时候,人们容易在这样的组织或者机构里面消失掉自己,所以我的故事是关于都市化进程中,人们能不能找到自己的情感。”

“人们在龙华广场跳舞的时候我也去看了,非常惊心动魄。我们现在总是谈论中国大妈,其实在几十万人的工厂里面,有多少人怎么在跳舞、怎么在动,怎么在每天十几个小时制式化的工作之后宣泄年轻的能量,这是很值得关注的。”邓一光说。

而关于标题中的“两个原则”,邓一光说:“我们从一个文明形态进入另一个文明形态,比如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从乡村、村镇,从三四线城市到一个大工业的城市,我们原来支持自己的成套的文化系统,比如道德、价值观、血缘,这些东西不在了,那之后是什么东西在生活、工作打拼、人际关系、追求未来生活的过程中给自己以支持?我们还是需要伦理,还是需要价值观,需要认知,但是在一个大工业的环境下,我们原来的原则不在了,我们要建立新的原则,但是新的原则是什么?这个故事没有给出答案,它没有原则,因为来不及建立,尤其是作为个体建立原则更为困难。”

一个人孤独活在疯狂运转的机器中

评论家潘凯雄说:“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现在大家只看到这个城市、这个现代化都市光鲜的一面,或者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方方面面的一些领军人物、代表人物,这当然很重要,这是深圳发展历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这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当年3万人的小渔村现在发展到2200万人,邓一光的作品关注的是这些在最基层打拼的人,关注他们的生活、心理、精神状态。实际上在深圳四十年的建设发展中,这一批新移民起了至关重要的重要,当然他们也经历了非常艰苦、非常曲折、非常忐忑的心理历程。这部集子虽然只是12个场景,虽然只是12个切片,但把他们心理的转变、心理的历程,都表现了出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