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闭症日:如何及时发现、治愈孩子的内心

2021-04-02 09:59:45 作者: 世界自闭症日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2日电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被叫作“星星的孩子”。他们似乎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人们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

今天是世界自闭症日。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有数据显示,中国孤独症人士数量超过1000万,孤独症儿童数量超过200万。

让“星星”不再孤独,如何及时发现、治愈孩子的内心?

3月30日,“世界自闭症日”前夕,山东省儿童美术作品公益展在济南开展,呼吁关爱“星星的孩子”。孙宏瑗 摄

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

中国自闭症儿童或超200万

提起“孤独”“自闭”,人们似乎总是容易联想到“性格孤僻”“心理问题”,但从专业的角度说,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严重的发育障碍性障碍。罹患孤独症的儿童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和社交交流障碍,以及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

有数据估算,中国孤独症人士数量超过1000万,孤独症儿童数量超过200万。孤独症已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儿童精神疾病第一位。

“这一疾病将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学业等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首都儿科研究所保健科主治医师张丽丽表示,儿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为及时诊断该类疾病、尽早开始康复训练,从而积极改善儿童长期预后,使儿童能尽快融入集体及社会生活,及早发现儿童发育进程中孤独样症状尤为重要。

但在现实中,由于认知有限等原因,父母往往很难发现孩子内心的异常。

张丽丽记得有一个两岁的患儿,确诊之前,因为一直自己玩,妈妈并没有发现异样,总是认为孩子很乖,“直到发现孩子说话延迟,喊其名字也不回应,基本和家人没有目光对视,也不粘着妈妈一起玩,妈妈将孩子带到医院就诊,才被判断出孤独症。”

“孩子的母亲很伤心,后经医生劝说,积极进行了康复治疗,一年后回来复诊,孩子的状况才有所改善。”张丽丽说。

专家表示,如果家长能尽早发现孤独症孩子的不同之处,就能争取到非常宝贵的就诊、早期干预的机会,可明显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结局。

首都儿科研究所保健科主治医师张丽丽在出诊。受访者供图

如何及早发现孤独症?

不看、不理、不说……孩子这些行为需注意!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哪些异常表现需要引起重视?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专家提示家长,要关注孩子这些特殊表现。

“首先是婴儿时期,孩子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表现异常。”张丽丽说,从生理上说,婴儿时期的孩子睡眠过少或过多,哭声很微弱或者尖叫,或出现特别安静、异常烦躁不安,不易被安慰、喂养困难等状况,应引起家长注意。

此外,专家认为,社交活动在生命初期已经出现,在母亲哺乳或对着婴儿微笑时,即使是三四个月的小婴儿也是有回应的。如果孩子听到声音不理、不看、不说、不笑、不能辨认,也可能是孤独症的表现。

“比如听到声音没有反应或不能追视物体,不注视人脸,不追视移动的人脸或物,被逗引时不发声或很少笑,不能辨别妈妈或者带养人和陌生人的面孔,对妈妈没有太多的亲切感,对陌生人没有警觉、恐惧及躲避行为,缺乏好奇心,兴趣范围狭窄。”张丽丽说。

专家指出,孩子1岁后,如果对语言指令没有反应,熟人叫其名字像没听见,回避别人目光,缺乏与人对视的非言语交流,更不容忽视。

张丽丽介绍,“在孩子的幼儿时期,若孩子进行大运动落后于同龄幼儿,学会走路就喜欢不停地、无目的地跑,缺乏象征性游戏,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对周围环境和小朋友的活动不感兴趣,行为刻板,如走路只认一条固定路线,喜欢的玩具、饮食习惯单一,家长应重视。”

到了孩子学龄前期,孩子同环境的交往需求与能力,将进一步反映出问题。“要仔细观察孩子是否有接触环境或进行交往的要求,是否只喜欢一个人玩,是否不会交朋友,能不能理解假扮游戏,能不能把日常活动融入游戏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