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天天与“死亡”打交道,让他更懂“活着”的意义

2021-04-02 12:04:25 作者: 专访 | 天

交汇点讯 清明节前的两周,29岁的莫鑫比以往都要忙碌。作为南京雨花功德园内的一名工作人员,他称自己是一个“一年365天都在和‘死亡’接触的人”。虽说现在祭扫的方式变得多元,春光晴好,功德园内的簇簇鲜花还是比平日多了不少,莫鑫和同事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更加繁重。

社工专业毕业的莫鑫,一开始是在社区服务,然后进入养老院工作,按他的话说,“一直是为老人的‘生前’做服务。”那时候,他常需要承担起一份沉重的责任,就是陪伴老人左右,走过生命的最后时光。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和同事们给老人做一些临终关怀。但莫鑫逐渐感到一种心理上的落寞:光是生前关怀,真的够吗?这种感觉促使他转行,2020年10月,他选择了来到雨花功德园。身边的家人朋友说,只要他自己想清楚了,都会支持这个决定。

被青山环抱的功德园,苍松翠柏,鱼戏鸽飞。莫鑫在这里,每天都完成着为逝者擦身、更换寿衣、布置灵堂以及协助家属完成告别会、火化以及安葬等工作,为逝者的谢幕画上完美句点。在人生最后的归处,莫鑫和现在的同事们扮演着这样的送行者,告慰于逝者,安抚于生者。“我想,做这种殡葬服务,能送他最后一程,让他入土,”说到这里,莫鑫的语气也变得温柔起来,“会让家里人更加觉得没有愧对老人,让老人来有尊严,去也有尊严。”年复一年,他们送别了无数条素未谋面的生命,让逝去的人保留最后的体面。

回忆起这份工作中感触比较深的事情,莫鑫想到了自己的师傅。“我们的实习期6个月中,会有一位师傅带着。当时,我师傅的母亲突然脑梗去世,他心里接受不了,在我和同事的帮助下,还是顺顺利利地把他母亲入土为安了。”莫鑫解释,他的师傅是独生子女,在情绪较为崩溃的情况下,一个人去做后续的事情必定会感到无助和焦虑。这个时候,他才突然体悟到了自己这个职业存在的意义。

作为离死亡最近的职业,殡葬行业的从业者在大众心中一直是一群比较神秘的人,甚至会有人惧怕与他们打交道。其实,让人恐惧的根本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对于死亡的看法。“说实话,以前上学的时候觉得死很可怕,但是自从做了这行以后,发现生死不是我们能掌控的,我们能掌控的是,还能对社会做出一些贡献,这个是很重要的。”莫鑫面对镜头感叹。看过了太多的离去,殡葬行业的从业者比常人更加明白“活着”和“拥有”的可贵,与此同时,他们也更懂得让生命延续的伟大。

莫鑫的另一重身份是器官捐献志愿者。面对儿子的这个捐赠决定,莫鑫的父母显得格外开明,没有人提出反对。不仅如此,曾是医学生的莫鑫父亲,在参加工作不久后就签了眼角膜捐献志愿书。

儿子的捐献决定,多多少少受到了父亲的一些影响,但更触动莫鑫内心的,是之前在养老院遇见的一位老人。“她90多岁了,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医。在最后弥留之际,老人委托我们养老院帮助做遗体捐献,想为医疗事业尽最后一份心。”莫鑫感慨,90多岁的奶奶都有这样的觉悟,作为一个年轻人,更应该有这样的觉悟。他想得很开,“人到最后都是一把灰一把土嘛,我觉得把身上一些有用的器官留给别人,让别人更好地生活下去,为这个社会造福,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事情。”

聊到最后,说起未来的打算,莫鑫思考了一下,说肯定会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毕竟,我现在是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嘛。”

交汇点记者 张琦 王昊晨/视频 宗祺/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