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有很多次选择的机会,但我很庆幸,我坚持只做一件对我最意义的事——摄影。
——王福春
2021年3月13日,中国著名摄影家王福春女儿发布讣告:我父王福春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13日上午6点零8分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
1977年,哈尔滨铁路局三棵树车辆站的宣传干事王福春拿起了人生的第一台相机——装胶卷的双镜头海鸥相机,将镜头对准了他每天打交道的火车车厢和行色匆匆的旅客。
没想到,这一拍就是40多年。
王福春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铁路线,他拍摄的十多万张黑白影像上记录的每一丝褶皱、每一滴汗水、每一份笑容、每一个背影,凝结成了几代中国人对于火车的集体记忆。
01
如果你曾乘坐过上世纪80、90年代的绿皮火车,发现有一个中年男子总在车厢里来回走动,还不老实地到处乱看,好像随时要从外套里掏出什么来,那么,你很有可能遇到了“职业小偷”王福春。
“职业小偷”是王福春对自己摄影师身份的调侃—— 他偷的不是财物,而是相机镜头中的故事,特别是那些发生在火车上的人情百态。
对于王福春来说,火车就是他最熟悉的社会,社会上有什么,火车上就有什么。
从他的照片里,人们的的确确看到了一个流动的小社会:身穿各种流行时装的青年男女乃至小狗小猫堂而皇之地在卧铺上占有一席之地;风靡全国的麻将牌打个不停;孩子送别亲人时的哭闹、站台上小贩的叫卖、情侣间的含情脉脉、车厢里的拥挤不堪……
这些黑白照片反映了中国人旅途生活的真实瞬间,也记录了80、90年代的一段珍贵历史。
2001年,王福春出版了《火车上的中国人》画册,其中的作品是他从上千次行程中拍摄的万余张底片里筛选出来的。次年,他获得中国摄影师“阿尔卡特”大奖。从此,“火车”和“摄影”几乎成了王福春的代名词。
王福春曾说: “我给中国铁路留下了一部历史。”
这句自述或许并不为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火车承载着人们的出行、流动、返乡与跃迁,车窗一次次掠过大江南北,让人们一窥从村庄到城市的风景变化,而火车本身也从曾经的绿皮车、红皮车发展成今天的“白皮车”,这些都被王福春用“第三只眼”记录了下来。
一张张照片正如时代发展的步伐,留下了一个个清晰可辨的印记,但最令人动容的,还是照片中真实的故事与情感。正如王福春所说, “纪实摄影是有味道的,酸甜苦辣都有。关键要有故事,要有情趣。”
02
事实上,王福春的摄影主题不局限于火车上的人和事,他还拍摄过不少以东北家乡人文风情为主题的作品,如《黑土地》《东北人家》《东北人》《东北虎》等。
东北人和铁路是他的两大主题。他把它比喻为自己的“自留地”,他要把它耕种好,不能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