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殡仪馆服务团队:亲情服务 守护人生终点站

2021-04-03 08:07:34 作者: 走近殡仪馆服

白峰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东郊殡仪馆30多年来第一次将殡仪知识送进社区,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希望借着清明节的契机,给老百姓科普一些殡仪知识。看到居民们听得这么认真,我十分欣慰。我们也会不断思考总结,今后希望能走进更多的社区,宣传惠民殡葬政策,提倡厚养薄葬,也为老百姓办更多的实事儿。”

【编辑:房家梁】

在殡仪行业工作多年,她的细致是出了名的。有一回,一份业务她从早上8点带到了中午12点。一方面,家属人多;另一方面,遗体从外地运过来,需要办理一些手续,而且家属要预约告别仪式。这对于服务人员的体力、精力和能力都是一种考验。卫艳茹记得,与家属进行初步沟通之后,她马上就写好了一份告别仪式策划书,从告别仪式的时间、发言的顺序、串词,甚至细到了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不宜佩戴什么样的首饰。“殡葬无小事,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对家属来说都是大事儿。所以,必须用心关注每一个细节。”

每天面对不同的人,服务人员随机应变的能力更为重要。比如告别仪式上遭遇嘉宾“空降”,她要灵活串场;孩子突然哭闹,她要巧妙安抚;家属闹矛盾没人帮逝者盖脸布,她会伸手帮忙……作为“老主持人”,卫艳茹总能稳稳“镇场”。其实,卫艳茹凭借自己的专业水平已满身荣誉:北京市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殡仪服务员职业竞赛第二名、第八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技术能手”。民政部原部长黄树贤曾批示:“要多宣传像卫艳茹这样的先进典型。”

火化室主任吴冲

为年轻夫妇保留婴儿骨灰

从部队退役后,吴冲应聘成为东郊殡仪馆的一名火化工。“尽管当时家人不支持,但我想,有个踏实本分的工作就挺好。”1988年出生的吴冲对自己的工作认知朴实又伟大,因为他坚信,民政事业就是菩萨事业。凭着这份菩萨心肠,他在酷暑里忍受高温,在寒冬里甘于寂寞,已经在东郊殡仪馆的火化室摸爬滚打了将近6年。

有人说,火化工作很简单,也就是“炉前站一站、按钮按一按、骨灰看一看”。但吴冲不这么认为,“把每件简单的事儿做好就是不简单”。每天,他和同事们留心关注每具遗体火化的状态,详细记录相关技术参数。几年来,他们积攒了10多本工作记录,还研究制订了《火化工培训手册》等。他们自学保养维护技术,为单位提交了40多条节能减排工作建议,累计为单位节约资金200余万元。

在服务家属时,吴冲总能换位思考,想尽办法满足家属的需求。一次,一对年轻夫妇抱着他们还在襁褓中的婴儿遗体找到吴冲,说想要孩子的骨灰。通常婴儿的骨量少而轻,在鼓风系统的作用下,火化后很难留下骨灰。刚当爸爸的吴冲深深体会到这对年轻夫妇的痛楚和期盼:“我试试。”

那次的火化过程,漫长而煎熬。每隔几分钟,他就观察一次炉里的燃烧情况,不知看了多少次。最后,当他看见炉里存留的一小捧细嫩的骨灰,他才松了口气。火化结束,汗水早就浸透了他的衬衣。那对小夫妻含着眼泪收起那一小捧骨灰后,一个劲儿跟吴冲道谢。事后,家属把一沓厚厚的钞票塞到吴冲手里,吴冲拒绝了。“这是我的职责和本分,这样的感谢要是收了,就对不起我胸前的党徽。”

骨灰堂主任恽斌

凌晨三点多的远程祭奠

身高1.92米,他是东郊殡仪馆最高的帅小伙。在篮球场上,他攻城略地、挥汗如雨;在工作场上,他一身黑色制服,用心服务好每一位逝者及其家属。1986年出生的恽斌,2008年来到东郊殡仪馆,在馆内多个业务部门辗转,如今已经锻炼成馆内骨干。

逝者已矣,对生者的告慰和服务,恽斌希望做到最好。家属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上了岁数,身体不好或卧床不起,无法亲自到东郊来祭扫逝者;有的家属远在国外,暂时无法归国,如何抒发哀思?尤其是去年疫情以来,很多家属无法到现场追忆逝者,于是,东郊殡仪馆推出了代祭服务。

作为骨灰堂主任,恽斌想出了各种方式满足家属需求,远程视频直播祭扫、录制视频、拍照片,为的就是让家属满意。无论是给逝者添置祭品、摆放鲜花,还是按照家属的要求在各种时间段远程追思,恽斌和他的团队都尽可能满足。去年3月底,一位身处国外的男性家属给骨灰堂打来电话,想预约为自己的母亲祭扫。因为没法回国,他希望通过直播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