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秦岭大熊猫当铲屎官是什么体验?既是“野战医生”更是保姆

2021-04-09 08:01:33 作者: 给秦岭大熊猫

怀孕152天后,2003年8月2日,在“飞来飞去的蚊子贪婪地叮咬着每个接生人员”的酷暑时节,雪雪顺利诞下一只雌性幼仔,体重187克。

研究中心位于终南名胜、老子筑坛讲经之地楼观台,大家给幼仔起名叫“楼生”。作为陕西首只借助人工技术成功繁育的大熊猫,楼生的诞临,意义不言而喻。

“当时我们抱着它,就像抱着一个几代单传的孩子,心里沉甸甸的。”赵鹏鹏说。

这份内心的沉重,不仅仅是因为“楼生”的来之不易,更是因为制约秦岭大熊猫人工种群繁衍的头号难题——如何通过生殖激素检测技术提高配种成功率并未解决。

生殖激素检测技术是大熊猫人工繁育的核心技术,也是“卡脖子”技术。赵鹏鹏说:“要解决这个头号难题,只能不断地做实验。”

为了尽快取得技术突破,2017年大半年时间,沈洁娜和同事们,吃住都在实验室。“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遍一遍地试,就像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往往一个组合,就得试验一天。”沈洁娜说。

2017年年底,生殖激素检测技术这项核心技术被攻克,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沈洁娜说:“发情高峰期,尿样检测24小时不间断。每一只成功配对的大熊猫,都需要我们连续近半个月日夜工作,才能找准最佳时机。”

人工育幼,必须做到科学、专业。“幼仔出生时,体重仅是母体质量的近千分之一,非常纤弱。”侯佳说,“这要求我们得有极强的耐心和毅力。我们常说育幼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良心活,因为你是跟一个脆弱而可爱的小生命打交道。”

“最怕幼仔生病!常见的感冒、脱水症、营养不良都会严重威胁幼仔生存。”研究中心主任雷颖虎说,“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高疾病预防和治疗技术。”

2013年,一只幼仔出生十天后,肩部出现米粒大小的潮湿红斑。两小时后,红斑开始不断变大,第二天扩散到两平方厘米。而幼仔的食欲、大小便都基本正常。多方专家紧急会诊,皮肤病病原最终确定为浅表性真菌。因为担心传染,中心迅速启动隔离措施。保育员们将休息室腾了出来,让幼仔单独居住,大家搬进了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当时正值夏季,不是高温,就是暴雨,这一住,就是20天;有的保育员,开着车去西安市内找药,回来都已经凌晨两三点了

……当幼仔彻底恢复健康后,大伙给它起名叫“安安”。如今,安安已经7岁多,正值“花季”,活泼,开朗!

“保姆”们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每只大熊猫都能健康长大。

幼年时期,大熊猫成长很快,一个月平均增重2公斤左右。“看到它们大口大口吃东西,我们就开心得不得了。它们吃得越多,我们也越累,最多的一天,光是捡粪便,就得捡50斤左右,但打心眼里高兴。”研究中心助理兽医师徐光岚说,“看着它们从粉粉嫩嫩的‘小老鼠’模样,一步步长成黑白分明的‘大团子’,就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

“作为‘国宝’的陪伴者,我们的美好愿景,就是希望经过呵护后,它们都能回归自然。”雷颖虎说。野化放归,是所有被救治大熊猫和被圈养大熊猫迁地保护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一条艰辛的求索之路:一轮成功的野放工作至少需要50年,历经三代大熊猫!所以,保护之路还很漫长

……

又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已经来临,新的繁育季忙碌而充实,作为终南形胜之地、我国道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楼观台,正经历着新一轮的生命周期,西周时的尹喜也曾结草楼于此,观星望气,静思至道,故名“楼观”。

“我们也是在问道终南,不过我们追求的道,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雷颖虎说。

(原题为《给秦岭大熊猫当“铲屎官”,是一种什么体验?》)

一路过关斩将后,研究中心大熊猫人工配种更加科学,繁育效率明显提高——

2019年7月,秦岭大熊猫双胞胎佳佳、园园出生;

2019年8月,秦岭大熊猫秦酷儿出生;

2020年8月17日,楼生的女儿、6岁的秦岭大熊猫永永,诞下一雌性幼仔;

2020年8月22日,秦岭大熊猫秦秦诞下双胞胎;

2020年10月11日,20岁高龄(约为人的60岁左右)的大熊猫珠珠诞下一雄性幼仔。

……

到2020年年底,研究中心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达到32只,陕西也成为世界第三大大熊猫繁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