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一年前的今天,当江汉关的钟声在零点准时敲响,武汉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两个字:解封!
那一天的武汉,不仅受到全国关注,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武汉“解封”前夕,日本《富士产经商报》曾于2020年4月7日发问:“武汉即将在8日‘解封’,疫情之后将会迎来怎样的未来?”
如今整整一年过去,武汉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能有什么风险?我觉得武汉现在应该绝对安全”
对于自己发出的问题,日本《富士产经商报》曾试图自问自答。
当时报道曾援引专家观点指出,社会上对于前往武汉投资和旅游的心理阴影可能会“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在武汉“解封”初期,这份答案似乎可以找到依据。“解封”一周后,一位家在武昌区的市民告诉英国《卫报》记者莉莉·郭:“我们没感受到太多变化。对老百姓来说,‘封城’还没结束。”
许多商店仍未开门营业,有些餐馆重新开业但只送外卖;学校、电影院和其他娱乐场所仍然关闭;许多社区仍实行封锁,只有那些持有单位开具的复工证明的人才能够定期出去上班……种种迹象让莉莉·郭觉得,疫情虽有所缓解,但并未结束。
西班牙《世界报》记者卢卡斯同样指出,要消除两个多月“封城”的后果尤其是心理后果是不容易的,但武汉街头已经恢复生活气息:交通状况正常,如果天气好,购物区的人也很多。
“不管怎样,武汉在12日西方复活节那天完美呈现了复活的意义。”卢卡斯说。
外媒很快发现,社会上对“封城”的心理阴影并没有延续“相当长”时间。
去年6月12日,同为《世界报》记者的路易斯重返武汉时,在武汉街头感受到的已经是“无处不在的积极乐观情绪”。路易斯看到,武汉的“新常态”此时已经形成:几乎所有商店和餐馆都已经重新开门营业、学生们已经陆续返校、工厂也逐渐复产复工。
为这份乐观保驾护航的,则是公共卫生人员的不懈努力,为防止疫情反弹,武汉实行了核酸“普查”,在短短10天之内对上千万人进行了核酸检测。路易斯指出,如此大规模的集中核酸检测排查在全世界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到了去年8月,全世界媒体都知道武汉人有多乐观了——引起热议的是一张在水上乐园举办的音乐节的照片。
▲BBC报道截图
成千上万没戴口罩的人摩肩接踵,在橡胶彩车上嬉戏,跟随音乐节奏欢呼……恍惚间竟让英国广播公司(BBC)觉得“这个场景不像是发生在2020年”,法新社也报道称,这场派对展示了“日益强烈的信心”。
而针对一些外国人指责这场派对“不计后果”,一名武汉工人回应法新社记者时直言:“能有什么风险?我觉得武汉现在应该绝对安全。”
武汉做到了“绝对安全”,并因这份安全得到了回报。
《世界报》今年1月25日对武汉的跟进报道指出,武汉“解封”后,许多大型企业扩大了在这里的业务和办事处,名单上包括阿里巴巴和小米等科技巨头。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生产商之一——中国电子将中国电子云全球总部落户武汉;跨国企业霍尼韦尔也入驻武汉。
“亲眼看到疫情之后的武汉,就很难理解我自己国家的情况”
武汉为什么能“绝对安全”?对这个问题,武汉人民最有发言权,但居住在武汉的外国人也可以提供一个另外的视角。
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中,这些“老外”发现了武汉抗疫乃至中国抗疫与别处的不同。
去年4月8日当天,一位生活在武汉的英国外教希尔向英国《纪事报》记者透露了为什么他为自己没有回英国而庆幸。
他说:“武汉‘封城’约两个半月,如果我当时回英国,就会进入另一轮‘封城’,总共就是5个月、6个月、7个月。”
有83名英国人在去年1月底乘坐英国撤侨包机离开武汉,马特·罗就是其中之一,但在今年2月初,他对BBC记者说,他后悔了。
“他们说谎,我们被告知离开武汉,回到英国,英国是安全的。”马特·罗说,“其实如果我们留在中国,我们会更安全,更自由。他们(中国)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立刻‘封城’,这是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