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转动大球”,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

2021-04-11 08:00:59 作者: “小球转动大

昨天,中美乒乓球爱好者进行了乒乓球友谊赛。

上海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系列活动昨天在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开幕,中美乒乓球爱好者联手献上友谊赛。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和美国原乒协主席谢·克罗斯兰发来视频致辞。

中美“乒乓外交”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71年4月10日,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格雷厄姆·斯廷霍文为团长,包括7名运动员在内的15人代表团抵达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由此拉开中美“乒乓外交”的序幕。

“同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各国人民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不变的向往。中方愿同美方秉持尊重、友好、共赢的乒乓竞技精神,在互利合作与良性竞争中相互促进、彼此成就。”崔天凯在视频致辞中说。

两张照片格外显眼,让人忆及50年前历史

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展厅展板上,有两张照片格外引人瞩目:一张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与美国乒乓球运动员格伦·科恩在专车前握手的场景,另一张则是两人面向镜头互赠礼物。

照片的背后,是那个被反复提及的故事。1971年4月4日,在日本名古屋举办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科恩无意间坐上了中国乒乓球队的训练大巴,庄则栋主动上前与其交谈并赠送礼物。翌日,科恩回赠庄则栋礼物。中美乒乓球队运动员友好交流的新闻,迅速占据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应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走进主题展,映入眼帘的是专门为系列活动设计的标识“50”——轮廓均为乒乓球及球拍样式。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在北京游览长城、中美乒乓球友谊赛……中美“乒乓外交”的故事以图片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庄则栋签名的球拍,也出现在展厅里。

今年1月,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开启了搜寻有关中美“乒乓外交”珍贵影像和藏品的工作。工作组先后邀请和组织亲历者、见证者、知名专家学者及各方友好人士出席研讨会,最终选择140余幅档案照片、60余件藏品以及80多分钟视频素材进行展陈。

友好情谊值得珍惜纪念

“我的运动生涯几乎是围绕着传承‘乒乓外交’精神而展开。”回忆起“乒乓外交”,克罗斯兰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她在视频致辞里讲到,当时她在乒乓球俱乐部看到许多队员身穿印有中美两国国旗的运动服,有些还写上“乒乓之力”。随后,她了解到了“乒乓外交”,并下定决心“我要打乒乓球”。

不止是克罗斯兰,许多受到那段历史影响的人们选择拿起球拍,成为乒乓球爱好者。昨天举行的中美乒乓球友谊赛上,13位美方运动员和13位中方运动员组成4个中美混合队,分别用“快乐乒乓”“乒乓朋友”“美女与帅哥队”“飞虎队”作为队名,展开趣味较量。

比起输赢,友谊赛上的互动更令人印象深刻。00后中方队员黄志琪与搭档上海长宁国际学校教师安德鲁·毕森尼特在每一回合后,都会碰一碰对方的球拍。这一动作来自于毕森尼特的设计,他想以这样特别的“击掌”给彼此鼓励。

对于参加友谊赛的美国选手来说,他们已很久没有拿起过球拍,中国搭档便成了“临时教练”。毕森尼特从黄志琪那里“偷师”了不少击球技巧,并直言“球技在短短几天飞速提升”。毕竟,增进感情与交流才是友谊赛的最终目的。毕森尼特表示:“这场友谊赛展现了情谊,我没有经历过50年前的‘乒乓外交’,但我很荣幸成为50年后的见证者。”对于年仅21岁的黄志琪来说,以前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乒乓外交”,如今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或许正如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姜江所言,50年前中美乒乓球赛的比分可能已被人们淡忘,但因比赛而形成的友好情谊却值得珍惜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