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父母“洗清嫌疑”,小学生连扫6遍付款码,支付7万多元

2021-04-12 13:22:19 作者: 为帮父母“洗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

不仅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

更是抹黑公检法人员的形象

12岁的小陈家住江苏扬州江都,不久前,她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的好友申请。对方一上来便自称是“公检法”工作人员,称小陈的父母涉嫌诈骗,就要被拘留,而他们的微信账号也很快会冻结。

“公检法”人员称,案情还未完全调查结束,如果小陈想让爸妈不被抓,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转账的方式证明爸妈的清白,但速度要快。并且对方表示,这笔钱会被转到一个“安全账户”,等事情调查结束,还会返还给小陈的父母。

骗子的一通说辞让小陈一下子慌了手脚,稀里糊涂地按照对方的要求,拿来了妈妈的手机。随后,对方又利用QQ视频通话的方式恐吓诱导她。有视频有真相,此时的小陈已完全相信,如果不满足对方的要求,父母便会被拘留。

为帮父母“洗清嫌疑”,小学生连扫6遍付款码,支付7万多元

之后,对方先是发了一个1元钱的付款二维码让小陈支付,支付成功后,又连续发送了四个付款二维码,分别是24000元、4000元、4000元、4999元,小陈均扫码支付。过了一会,对方又发起一个视频聊天,让小陈再次扫码支付37000元,并称再等几分钟,父母的嫌疑就解除。

就这样,小陈用妈妈的手机接连多次向对方陆续转账7万余元。当她忐忑地等待“调查结果”时,却发现再也联系不上对方。此时的小陈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受骗,因为害怕,小陈并未和父母提起此事。直到晚上,妈妈在使用手机时,才发现了多笔转账记录。

发现异常后,全家立刻报警。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据民警介绍,“公检法”类的诈骗并不罕见,诈骗分子的套路也大多相同,通常会扮演“警官”、“检察官”等角色,制作所谓“逮捕证”、“通缉令”、“传票”等,用来迷惑和恐吓受害人。

打着帮助受害人洗脱罪名的幌子,迫使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配合调查,或者缴纳各种自证清白的“保证金”。孩子涉世未深,防范意识较差,很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红包返利诈骗、追星诈骗、网络游戏诈骗等层出不穷,家长们要注意把好“网关”。

其次,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QQ、微信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汇款到安全账户。预防诈骗可记住“三不一多”:未知链接不点击,不明电话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来源▏通讯员 孟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陈咏、南京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