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北京有个贫民版“天才少年班”, 如今他们怎样了?

2021-04-12 13:56:28 作者: 10年前北京

不上学的时候,徐博也在馆里跑前跑后,做些前台点单、后厨刷碗的活儿。

自打进了青云班后,徐博每周日下午都会背着书包、换上干干净净打的校服去上学。

公交车穿越城市,从东六环到北四环,终点是芳草地小学的万和城校区。用他的话说,“是在两个世界里穿梭。”

10年前北京有个贫民版“天才少年班”, 如今他们怎样了?

小学时,全班一起庆祝徐博的生日

青云班的另一个学生李小溪,江苏人,两岁跟着父母到了北京,在丰台区读过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教室是一间普通的居民平房,学生多,中午排队吃大锅饭。

后来去的一所学校,校车是废旧的面包车,每天拉满满一车学生。有时司机会大喊让站着的学生全部蹲下,怕被执勤的交警看见。

和班里的其他学生一样,来到青云班,徐博和李小溪都觉得美好得不太真实。

每周,体育老师张艳杰会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带着孩子们离开学校,到自然里去。

他们在奥森公园体验四季,去地坛公园观察观察花苞,在后海看柳条儿抽出嫩芽,在朝阳公园散步,还坐着火车去爬了泰山......

10年前北京有个贫民版“天才少年班”, 如今他们怎样了?

青云班的学生们在泰山

在自然里,张艳杰教他们认识植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比如,让他们闭着眼睛感受一棵树的表皮纹路、气味、温度和声音......

只要出门,他们基本不坐车,都是靠走路。有时走上十几公里去鸟巢,再走回来,孩子们边叫苦不迭,又兴致勃勃。

课上,会有一些团队协作的项目,张艳杰把体力强和体力弱的分在一组,把开朗的和沉默的分在一组。

他设置的任务,往往都需要调动所有人的优势才能完成,“慢慢他们会意识到,只有我们组合起来,一起解决问题,才能变成超人。”

10年前北京有个贫民版“天才少年班”, 如今他们怎样了?

张艳杰带着青云班的同学出门玩雪

另外,青云班的老师们有一个共识,即见识高于知识。

孩子们曾被带去人民大会堂参加活动、被带去博物馆看展,刘正奎校长还请过十多位院士到青云班来,告诉他们科研是什么、南极科考是怎么回事......

最让徐博印象深刻的,是张艳杰会在课上放一些短片,关于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这些世界名校的建校过程,还告诉他们什么是托福、SAT考试。

跟踪了这个项目十年的老师成吉思说,“我们的孩子,比其他农村孩子见识大多了。这是我们的初衷,他们成绩可以不好,但见识不可以不多。”

10年前北京有个贫民版“天才少年班”, 如今他们怎样了?

2009年秋天到2012年夏天,三年转瞬而过,第一届青云班小学面临小升初。正巧,东北师大附中在朝阳区建了一所分校,接受了青云班的孩子。

而就在小升初这一过程里,有少数学生放弃继续参与实验——出身第一次开始主导学生们的人生走向。

由于当时并不那么严格的筛选,24个孩子中,有两个孩子是有北京户口且家庭条件不差的。

他们小学毕业后便离开这个项目,一个在本科时就去了美国,另一个考入北京八中,并最终考上了北大。

另一些孩子则被父母送回原籍。

按照当时的政策,孩子们在北京无法报考高中,只能报考职校,一些家长为长远计,让孩子们回到原籍。其中一部分人最终没有考上大学。

李小溪也离开了这个项目。原因是父亲认为新学校离他们当时租在海淀的家太远。

之后李小溪度过了颠沛流离的几年:先是在海淀一所初中上到初二,后来转学至河北保定,之后又转学到江苏连云港老家。

她是个敏感又早慧的女孩,见过什么是好的,那种教育方式的对比尖锐地刺痛着她。

江苏那所高中,一年只有十几个学生能考上一本,成天抓语数英,一样的题老师能来回讲两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