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要艺文兼备 “兰亭论坛”专家学者“坐而论道”

2021-04-14 18:46:22 作者: 书法作品要艺

今天下午,作为第三十七届兰亭书法节重头戏,也是本届兰亭奖活动最大亮点的“兰亭论坛”在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开讲。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坛名家、学者和绍兴本地书法爱好者共襄学术盛举。会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平安,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分别围绕书法与美学、书法与古文字学、书法创作相关课题畅所欲言,奉献智慧。

书法要保持中国美学的传统

“艺术是表现美的,一般人对此都没什么异议。容易出现异议的是美的定义,或者说美的标准。如果说美没有标准,那么说艺术是表现美的就毫无意义。例如,中国人欣赏十足的神态,欧洲人欣赏完美的形状,虽有审美角度差异但对美的追求是一致的。”彭锋教授从西方美学史、人类审美的普遍性研究切入,对中国美学的核心精神、中国书法的美学特质、中国人的书法审美观作了富有思想深度的阐述。

“文化艺术是比一般商品高级的文化产品,尤其是高雅艺术作品。高雅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以书法的表现更加充分、也更加典型。书法是基于汉字书写的独特艺术,西方没有这种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因此,书法可以免于外来美学和艺术的干扰,从而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彭锋教授认为,今天的书法不仅要保持中国美学的传统,而且要将它发扬光大,让在书法中保存的美学精神去影响其他艺术门类,进一步影响日常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做贡献。

书法不能像脱缰野马、信马由缰

“从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使用的简化字,一贯而下,连绵不绝。这样一个漫长的连续统,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是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平安,对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中国书法和文字规范的关系、如何在遵守文字学规范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汉字书法是书写汉字的一门艺术。汉字书法的这样一个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双重特性: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实用性是指它记录汉语,具有交际方面的功能。艺术性是指它在交际之外,还具有艺术审美方面的价值。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书法艺术也不断地发展演变。” 赵平安教授认为,中国的汉字有丰富的线条、笔划、偏旁以及字与字、字与行、行与篇之间的组合,为书法艺术提供了足够大的驰骋空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写规范,无论是书写古文字还是书写今文字,都应该遵循相应的书写规范。书写规范,是书法家不能逾越的红线,是书法家应该牢牢守住的底线。掌握书写规范,是书法家的基本功,是书法家的应有之义。书法艺术不同于单纯的造型艺术,它是依附于汉字的艺术,不能像脱缰的野马,信马由缰。

“兰亭奖”重在真善美

“此次兰亭奖投稿作者总共一千六百多(包括理论),每人三件作品,作品总量在四、五千件。最终只取几十名,入选概率很低,由于名额所限,有许多好的作品未能入选,竞争就有‘残酷性’,评选结果几家欢喜几家愁,无奈!”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对本届评选的“残酷性”发出无奈的感慨。

近年展览中的作品有许多走向极端工艺化、技术化或走向极端写意化、形式化的两极。“展览机制使作品的可视性取代了可读性,设计性湮没了自然书写性,外在的形式屏蔽了内在的文化性。作品的形式与风格与作者其人剥离,书法不再是‘如其人,如其志’,而成为一种‘纯粹的’形式表现,以致被人称之为‘展览体’。” 李刚田在论坛上呼吁,展览机制使书法的作用与价值不再是传统文人的“修身”作用,创作中作者一味追求技法的出新与形式的出奇,而知识储备的不足与创作思想的浮浅,乃至文化修养、文人风骨的缺失,制约着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书法人当具有文化上的忧患意识与自我反省的能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