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一起读报并讨论。 陈嘉新摄
孩子做作业,父母读书看报相伴。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郭文娟)厦门晚报体育中考报道引发关注,细心市民发现其中一张照片的主角是他孩子,主动来电讲述全家与晚报的故事。昨日,记者联系采访了周先生。
家住松柏的周先生说,他们一家是晚报的忠实读者,常年订阅各种报刊。他和妻子笃信身教重于言传,多年来精心营造家庭书香氛围,在他家有一条不成文的“家规”:孩子晚上做作业时,大人就翻阅报刊书籍。
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即将来临,如果您和《厦门晚报》也有类似的“悦读”故事,欢迎拨打晚报市民热线5589999来分享。
氛围营造 客厅变成学习空间 孩子做作业时 大人读书看报
周先生是“70后”,有一儿一女,女儿读高中,儿子读初三。
晚上是属于他们一家人的静谧温馨时光。他和妻子都有个习惯,傍晚下班回到家,手机就调成静音。一家人吃完晚饭,客厅就变成了学习空间。孩子做作业,大人翻阅报刊书籍。
他们家是小区里的订报大户,常年订阅《人民日报》《厦门日报》《厦门晚报》《世界博览》等报刊。从孩子读小学二年级起,《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就成了他们家的标配。
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他不断变换“花样”。起初,他是“新闻播报员”,把孩子们感兴趣的新闻读给他们听。孩子能独立看报后,他看到好文章就推荐给他们。有时,他会特意问孩子:“要不要听听爸爸这段新闻读得好不好,普通话有没有进步?”
周先生喜欢纸质阅读,“那种把报纸杂志拿在手中阅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当你看到好文章时,你还可以反复看,对视力的影响也更小”。
他对本报的很多栏目都如数家珍,譬如《我要说》。“老百姓的生活无小事,我们每个人都是构成这个社会的一个小细胞。”周先生说,有些事在有些人眼里也许就是小事一桩,但放在当事人身上也许就是泰山压顶。《我要说》反映老百姓琐碎生活,帮助市民解决了很多非常实际的切身问题。
他说,看报好处多多,可以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
习惯养成 每个孩子“花期都不同” 做父母要学会“静待花开”
“不少家长为孩子的手机使用问题苦恼,在我们家这不算什么事。孩子用的是老人机,如果有需要,可以在客厅用我们的智能手机。”他说,“我们彼此坦坦荡荡,没有秘密。”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看电视占用学习时间,甚至干脆家里不放电视机。周先生则不一样,通常早上起床就打开电视,一家人边洗漱、吃饭,边听生活资讯、国内国际新闻。午间则看《今日说法》或科教频道。文化类节目《中华诗词大会》更是受到了全家人的青睐,“一期不落,全家都看完了”。
“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很多习惯要从小培养。”周先生举例,他家孩子都是在客厅做作业,并且限时完成。在孩子读小学时,他要求姐弟俩23:00前必须上床睡觉。如果到点了作业还没写完,他会让孩子先去睡觉,“不能因为写作业把身体拖垮了”。实际上,并不是作业太多写不完,而是因为太磨蹭。到了学校其他同学作业都完成了,他自己也会不好意思,下次写作业就会快一点。
儿子在学习上没有让周先生操太多心。不过,在小学四年级前,儿子时不时就会因为“马大哈”漏了某项作业,而登上班级的“不写作业榜”。他心里也着急,但不表露出来,而是按捺住性子,只在适当的时候“扭一扭”。到了五六年级,儿子突然就不再上榜了。他说:“每个孩子花期都不同,做父母要学会静待花开。”
陪伴成长
跟孩子成为朋友 见证他们成长是最大的幸福
师范院校出身的周先生,曾在江苏老家当过乡村教师。1995年他辞职下海,来到厦门打拼。
“孩子就是我们生命的传承,见证孩子的成长就是我们这辈子最大的幸福。”他说,为了多一些时间陪伴两个孩子,他把工厂交给妻子打理,自己退居二线,接送孩子上下学,为他们练就一手好厨艺,参与孩子成长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等,“这就是取舍。我不能为了多赚钱耽误了孩子的成长”。